展会直通车
新闻
世界杯再次触动“中国制造”之痛
场上是球员在拼争,场外是商业竞争。中国足球技不如人,与德国世界杯无缘,但中国企业却打进了德国世界杯。在世界杯赛场内外,从球场顶上的太阳能电池板,到球迷身上的服装,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几乎无处不在。
“中国制造”闯入世界杯
细心的观众从电视画面上可以看到,德国赛场内外的警察、消防人员、急救人员、疾病防控人员等均身着醒目的职业标志服(国内称“反光背心”)。人们大概想不到,这些醒目的职业标志服均产自中国。
据悉,本届世界杯专用职业标志服均由合肥绿之波运动休闲用品有限公司生产。该公司获得全部订单后,在国内外认真选择符合标准的面料和反光材料,所生产的产品经德国安全检测机构检测,全部达到标准,并连续获得两份追加订单。此外,公司生产的守门员专用手套和护腿等配套产品,也装备了德国等多支足球队。
在德国慕尼黑安联体育场举行的世界杯开幕式上,德国球迷身着整齐划一的球迷服为主队呐喊助威。殊不知,这些球迷身上的许多队服出自中国的狮丹努集团。
去年底,经过进口商的牵线搭桥和一番激烈竞争,狮丹努集团终于从德国国家队的服装赞助商阿迪达斯公司手中得到了75万套德国国家队球迷服的独家生产订单。因为非常抢手,在一些球迷专卖店很快被抢购一空,阿迪达斯马上又追加了10万套订单。
除了球迷服,亮相在德国各大体育场馆的旗帜,不论是拿在手上的,还是插在车子上的,很多都是中国的工人制造的。浙江朗莎尔·维迪(SSMZ)服饰公司专门为参加世界杯的11支球队生产的225万面旗帜,成为各国球迷的抢手货。据了解,他们生产的只是一部分,还有一些中国企业也在制作相关的旗帜类产品。浙江义乌30多家企业还为各国球迷生产了色彩缤纷、样式各异的球迷假发。上虞盛禾纺织品有限公司赢得了为德国客商制造150万条世界杯赛事专用披肩毯的订单。
数量大不等于利润大
但是,庞大的销售市场和业务规模并没有给中国企业带来可观的利润。一只可爱的格列奥,在德国的售价是19.95欧元,而在扬州玩具厂的出厂价格仅为1.45欧元。
如果把销售总利润作为一个大蛋糕的话,买卖双方的市场地位决定了对于利润蛋糕分割的权利。经销商之所以能够堂而皇之地获得高利润,是因为他们拥有对产品价值链中增值最高的部分––品牌的控制优势。很显然,格列奥的设计和品牌推广者拥有更大的市场力量,而中国的能工巧匠获得的就只有微薄的加工费用了。这样看来,“中国制造”的另外一个同义词就是贴牌生产。比如多达85万的德国球迷身着浙江宁波制造的球迷服,但是这些服装的品牌却是阿迪达斯。同样,阿迪达斯的运动鞋则由广东东莞的鞋厂制造。
世界杯再次触动了“中国制造”的自主创新与品牌之痛。中国不是“世界工厂”而是“世界加工厂”––缺乏核心技术和品牌,中国工厂不能决定生产什么,没有定价话语权,没有销售话语权,仅仅是按照订单,被人牵着鼻子走而已。当然,利润也不属于中国企业,中国企业获得的仅仅是一点加工费。
好在参与世界杯的企业都纷纷认识到了这一点。正如某家企业所言:“我们看中的是世界大赛的经济热点,尝试从中寻找商机,为以后向这些领域进军打基础。”
实现从贴牌向品牌的转变,既是世界足球发展的方向,同样也是中国企业摆脱世界杯产品“世界加工厂”尴尬现实的惟一路径。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品牌,三流企业卖产品,四流企业卖苦力。一些中国企业是在替卖品牌的企业卖苦力,靠贴牌闯世界,靠价廉物美参加世界杯,所以只能在价值链最底端挣扎,处处受制于人,在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其实,对于“中国制造”来说,主动权就掌握在企业自己手里,在于企业对市场机遇有准备、有技巧地把握。从这个角度讲,世界杯正是这样一个机会。为什么我们不利用赛场的有利条件,借机宣传“中国制造”,从贴牌变成品牌呢?
因为借助体育营销,当年的韩国三星借助奥运平台迅速发展,从区域品牌成长为国际化品牌。三星的经历和经验,值得中国众多企业学习,把握住世界杯这样的机会,或许三星的奇迹也能发生在自己身上。
“中国制造”闯入世界杯
细心的观众从电视画面上可以看到,德国赛场内外的警察、消防人员、急救人员、疾病防控人员等均身着醒目的职业标志服(国内称“反光背心”)。人们大概想不到,这些醒目的职业标志服均产自中国。
据悉,本届世界杯专用职业标志服均由合肥绿之波运动休闲用品有限公司生产。该公司获得全部订单后,在国内外认真选择符合标准的面料和反光材料,所生产的产品经德国安全检测机构检测,全部达到标准,并连续获得两份追加订单。此外,公司生产的守门员专用手套和护腿等配套产品,也装备了德国等多支足球队。
在德国慕尼黑安联体育场举行的世界杯开幕式上,德国球迷身着整齐划一的球迷服为主队呐喊助威。殊不知,这些球迷身上的许多队服出自中国的狮丹努集团。
去年底,经过进口商的牵线搭桥和一番激烈竞争,狮丹努集团终于从德国国家队的服装赞助商阿迪达斯公司手中得到了75万套德国国家队球迷服的独家生产订单。因为非常抢手,在一些球迷专卖店很快被抢购一空,阿迪达斯马上又追加了10万套订单。
除了球迷服,亮相在德国各大体育场馆的旗帜,不论是拿在手上的,还是插在车子上的,很多都是中国的工人制造的。浙江朗莎尔·维迪(SSMZ)服饰公司专门为参加世界杯的11支球队生产的225万面旗帜,成为各国球迷的抢手货。据了解,他们生产的只是一部分,还有一些中国企业也在制作相关的旗帜类产品。浙江义乌30多家企业还为各国球迷生产了色彩缤纷、样式各异的球迷假发。上虞盛禾纺织品有限公司赢得了为德国客商制造150万条世界杯赛事专用披肩毯的订单。
数量大不等于利润大
但是,庞大的销售市场和业务规模并没有给中国企业带来可观的利润。一只可爱的格列奥,在德国的售价是19.95欧元,而在扬州玩具厂的出厂价格仅为1.45欧元。
如果把销售总利润作为一个大蛋糕的话,买卖双方的市场地位决定了对于利润蛋糕分割的权利。经销商之所以能够堂而皇之地获得高利润,是因为他们拥有对产品价值链中增值最高的部分––品牌的控制优势。很显然,格列奥的设计和品牌推广者拥有更大的市场力量,而中国的能工巧匠获得的就只有微薄的加工费用了。这样看来,“中国制造”的另外一个同义词就是贴牌生产。比如多达85万的德国球迷身着浙江宁波制造的球迷服,但是这些服装的品牌却是阿迪达斯。同样,阿迪达斯的运动鞋则由广东东莞的鞋厂制造。
世界杯再次触动了“中国制造”的自主创新与品牌之痛。中国不是“世界工厂”而是“世界加工厂”––缺乏核心技术和品牌,中国工厂不能决定生产什么,没有定价话语权,没有销售话语权,仅仅是按照订单,被人牵着鼻子走而已。当然,利润也不属于中国企业,中国企业获得的仅仅是一点加工费。
好在参与世界杯的企业都纷纷认识到了这一点。正如某家企业所言:“我们看中的是世界大赛的经济热点,尝试从中寻找商机,为以后向这些领域进军打基础。”
实现从贴牌向品牌的转变,既是世界足球发展的方向,同样也是中国企业摆脱世界杯产品“世界加工厂”尴尬现实的惟一路径。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品牌,三流企业卖产品,四流企业卖苦力。一些中国企业是在替卖品牌的企业卖苦力,靠贴牌闯世界,靠价廉物美参加世界杯,所以只能在价值链最底端挣扎,处处受制于人,在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其实,对于“中国制造”来说,主动权就掌握在企业自己手里,在于企业对市场机遇有准备、有技巧地把握。从这个角度讲,世界杯正是这样一个机会。为什么我们不利用赛场的有利条件,借机宣传“中国制造”,从贴牌变成品牌呢?
因为借助体育营销,当年的韩国三星借助奥运平台迅速发展,从区域品牌成长为国际化品牌。三星的经历和经验,值得中国众多企业学习,把握住世界杯这样的机会,或许三星的奇迹也能发生在自己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