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新闻

中欧、中美纺织品协议实施半年回眸

来源:国际商报 记者 裴玥 (2006-6-6 ) | 发布日期:2006-06-06

      政府宏观出招 纺企微观回暖

      点击记忆:“抢单抢跑”、“卡关封关”、“不敢接单”、“停工停产”,这些看似并不搭界的词汇连在一起,就成为2005年中国多数纺织企业生存状况的真实写照。

  挣扎着走过2005年的中国纺织企业很难忘记那段日子。在欧美刻意营造的纺织品贸易争端的浓烈硝烟笼罩之下,广大中国纺企犹如迷途羔羊,难辨去向;对明朗贸易环境的憧憬也随着谈判的跌宕起伏而忽隐忽现。2005年,中国纺企在无法预知的贸易政策走向中,度过了近200个漫长等待和煎熬的日夜。

  2005年11月8日,只是时光流转中一个普通瞬间;英国首都伦敦,也只是地球版图中一个微小的部分。然而,它却吸引了来自全球的关注。这一天,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与美国贸易代表波特曼,两个叱咤当今世界“商场”的风云人物,终于众望所归地在中美纺织品谅解备忘录上签下名字。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在历时5个月、7轮谈判后,以双赢的结果谢幕伦敦。而早在此前的6月11日,中欧已先就纺织品问题握手言和。至此,亿万国人高悬已久的心终于放下。

  协议签署后不久,商务部在广泛征求主要纺织出口企业和商协会意见的基础上,及时出台了《纺织品出口临时管理办法》,开始对中国出口美欧的部分纺织品进行管理,将协议量的70%按照企业出口业绩进行分配,另外30%分两次公开招标。其主旨就是要更有效地利用协议数量,确保我国纺织品出口平稳有序。

  今天,中欧、中美纺织品协议执行已过半载。在数月的磨合中,各方数据均有力显示:“平稳增长”成为半年来我国纺织品出口的鲜明节奏,并被权威部门预测为今年我国纺织品出口的“主旋律”。正如此前业界所殷殷期盼的:协议为企业出口创造了可预见的贸易环境,避免了去年蜂拥而出的现象,企业也恢复了正常的生产和贸易。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协议的签署也在客观上形成了外部“倒逼”机制,加快了中国纺织业的结构调整。目前,无论是政府的政策导向,还是广大纺企在逆境中的思维程式,均体现出要“走高质量、高附加值的自主品牌发展之路”。正如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曹新宇所评价的那样:协议对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影响是深远的,并非“机遇”和“挑战”所能概括。这种影响是超越业界范围的,它将长远决定着中国纺织业的走向。

  稳定才能持续发展

  在2005年第98届广交会上,本报记者亲眼目睹了纺织展馆内的惨淡经营。从早晨9点开馆到下午6点闭馆,1至4层的纺织品摊位上,许多业务员都“无事可做”。记者依然清晰记得兽王集团总经理钟毅的一番无奈感慨:“莫说欧美采购商不敢下单,我们企业就是有单也不敢接呀。”处在那样一个中美纺织品谈判“六连崩”的尴尬时期,每位纺企老总的心情都是沉重的。

  然而,在刚刚结束的第99届广交会上,纺织展馆内再次恢复了昔日的热闹场面:欧美客商的身影处处闪现,忙碌的业务员们坦然地与国外客商讨价还价。“是稳定的环境和明朗的政策使企业可以坦然接单。”本届交易会满载而归的广东省丝丽国际集团服装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庆增欣慰地表示。

  第99届广交会是中欧、中美就纺织品问题达成协议后的首届交易会,而在此前的一星期,国内企业均以业绩分配和招标的方式获得了出口许可数量。据大会业务办统计,本次展会纺织类产品无论实际签单还是意向协议均好于去年,对美成交比上届增长了54.6%,对欧也基本保持稳定。张庆增告诉记者,这对企业安排下半年的生产非常有利。

  “作为企业,第一要发展,第二要稳定。但稳定才能发展。去年,我们有很多订单都不敢接,流失了部分客户。协议签订后,政策环境明确了,公司今年的业务手中在握。”浙江中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郑毓庆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充分肯定了两份协议对稳定大局的难没之功。

  虽然近几个月,受原材料价格上涨、汇率变动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合围,步入后配额时代的中国纺织业遭遇了罕见的“倒春寒”。但是,各项数据显示,中欧、中美纺织品贸易总体上却在平和、有序的氛围中回归常态。

  据海关统计,一季度,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272.9亿美元,同比增长21.8%。对美欧出口经过前两个月的短暂调整后,3月份再次回升,当月对美出口13.2亿美元,增长20%。对欧盟出口14.4亿美元,增长3..2%。同期,对日本、香港、韩国、东盟等非设限地区的出口同比增长28.3%,增幅上升了23.32个百分点,占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70%。显然,中国纺织品出口保持了稳步增长,市场结构也相应调整。

  浙江省外经贸厅外贸处有关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与全国整体情况相仿,浙江一季度纺织品出口也呈现了稳健的发展势头,出口增幅达18%。目前,该省纺企对纺织品出口总体持乐观态度,并普遍认为是稳定的外部环境确保了发展态势。

  不仅如此,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曹新宇还与记者分享了另外一件值得欣慰之事:协议达成后,我对美欧纺织品出口价格稳中有升,产品附加值稳步提高。据统计,一季度我对美出口服装平均单价上升了22%,对欧则上升了24%。其中,协议产品对美欧的出口单价增长相对更为迅猛,在输美21种和输欧10种产品中,分别有5种和7种产品的单价增幅在50%以上。

  “为了用好有成本的协议数量,企业自然要卖高档商品多赚钱,这是一个好趋势。”曹新宇分析说,在两次输欧、输美纺织品许可数量招标过程中,企业均投标踊跃,中标价格普遍较高,某些类别产品最高中标价甚至比最低中标价高出10倍以上,这充分反映出企业对今年纺织品出口较高的预期。

  “倒逼”产业结构调整

  细心的人会发现,第99届广交会上还有一个微妙的变化:很多参展企业的布展方式已从过去追求展品“多而全”转为了现在的“专而精”。以往,企业喜欢将衬衫、休闲装、毛衫、裙子甚至还有礼服等优势产品一同挤在小小的展位内,认为这样可以吸引客商,是企业实力的象征。现在,专而精的布展方式反而赢得了更多外商的青睐。业内人士指出,目前专业化经营正逐步深入人心。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企业也应不断调整自己的营销策略,主推自营贸易产品,逐渐成熟后再向培育自有品牌过渡。

  中欧、中美纺织品协议的达成,意味着国内纺织业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以往靠低价格高数量的增长方式根本行不通。江苏舜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小建心里明白,新的游戏规则对产品结构调整提出了紧迫要求,企业必须提高产品附加值,才能把许可数量利用得更加充分。

  半年来,国内纺企惊人地承受着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高涨等诸多压力,特别是去年因贸易摩擦造成的欧美订单转移所带来的刻骨铭心之痛,逼迫众纺企加速了产业调整结构和转变出口增长方式的步伐。

  去年短短几个月就流失了几大欧美客户的上海三枪进出口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谭明清醒地认识到:“跑”掉的订单再转回来是需要理由的,三枪正采取多项措施以挽回客户的心。谭明告诉记者,三枪将以“科技”和“时尚”为主题,努力提高对设限地区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此外,公司还要积极拓宽非设限地区市场和非设限品种的出口,比如多争取面料方面的订单。三枪目前主打的新品是含美利奴羊毛和带有导湿等功能性的产品,大量订单来自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类产品货值高,利润也十分可观,三枪对这一领域的发展很有信心。

  业内权威人士指出,转移的订单大多以低端产品为主。只要企业重新自我定位,找到对手的薄弱环节,着重发展中高端产品,避开与其他国家的同质竞争,在更高的层次上参与国际纺织品贸易,便可以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为了尽快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浙江龙头纺企雅戈尔集团日前联手世界毛纺巨头意大利“玛佐多”,迈出了打造国际高端品牌的第一步,以期通过与世界顶级品牌的合作推动雅戈尔产品品质和竞争力的提升。该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如果产品附加值高,人民币升值和原材料价格走高带来的成本问题,均可以部分消化,这也正是中国纺织业摆脱困境的根本之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部部长张小济认为,协议的签署和现行的管理体制,给了企业一次重新考虑如何自我调整的机会,有利于企业变得更为理性。他指出,从国内经济发展来看,原材料、环境、能源、劳动力等因素无不要求我国纺织服装业进行结构调整,努力并加快实现从出口“规模导向型”向“效益导向型”的转变。只有在品牌、质量、设计和附加值上更胜一筹的企业,才有能力平稳地将增加的成本进行消化。他同时提醒企业,即便2008年协议到期后,也不能再盲目大量冲单,否则还将面临反倾销的威胁。

  站在“走出去”的关口

  “你们在国外有工厂吗?”第99届广交会期间,本报前方记者注意到,很多欧美客商在与中国企业洽谈时都喜欢问上这么一句话。言下之意,如果企业在海外设有工厂,就可能避开美欧设限所带来的风险和烦恼,采购商自然也会安心许多,成交的机会就更大。

  面对诸多不利因素的禁锢,“走出去”成为希望摆脱困境的纺企必然要考虑的一种战略选择。一些企业已开始将目光投向低成本国家。如宁波申洲针织集团正酝酿斥资3300多万美元到柬埔寨建纺织厂,今后的产品可从柬埔寨直接出口到美国市场。这个工程完工投产后,预期将日产23万件服装,年出口额可达2.5亿美元。

  张小济认为,纺织品协议的签署客观上有利于国内纺企从全球角度去重新调整生产布局,促使更多企业“走出去”,到海外投资设厂。企业“走出去”的理由之一就是规避进口国的限制。企业可利用原产地规则,通过积极“走出去”,化解矛盾,规避风险。

  时下,一些较早“走出去”的企业,已经开始尝到“甜头”。据无锡光明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该集团1997年起先后在柬埔寨、蒙古乌兰巴托、马达加斯加开了三家服装厂。现在,靠国外3家工厂,集团生产能力和出口额均翻了一番,每年带动国内原辅料出口2000多万美元,境外企业销售已占集团销售总额的70%。而山东岱银集团则于2000年在斯里兰卡投资设立了岱银兰卡服饰有限公司。2005年以来,面对国内的不利贸易形势,岱银对兰卡公司增资1160万美元,进一步加大拓展国际市场的力度,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全国纺织业“走出去”的龙头企业———上海华源集团2000年在墨西哥投资9220万美元建立棉纺厂,工厂毛利率达20%,远远高于国内9%的水平,目前其每生产1吨产品比在国内多赚1万元。

  绍兴县外经贸局有关官员告诉本报记者,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更多的绍兴企业也开始选择“走出去”。去年绍兴已有16家企业在境外设立“分号”,今年将有一些企业正式到境外办厂。目前在美、加、英、法等国都有绍兴纺企的身影。

  对企业“走出去”,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曹新宇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要明确目标,企业“走出去”是投资建厂、加工生产,还是进入销售渠道。二是确定目标地,以加工生产为目的的企业应明确以进入目标地市场为目的,还是以第三方市场身份进入,还是返回本地,或者是为同时“走出去”的企业配套,协调自己的产业链。如马达加斯加服装加工厂很多,有面料生产的企业也可以“走出去”给予原料供给。在中国企业“走出去”较多或者情况不同的地区,企业可以考虑为它的产业配套。三是对“走出去”的目的地和目标有详细了解,比如投资环境和贸易政策等。四是要建立一支国际化的经营队伍,尽快实现管理队伍本土化,并依靠政府和行业组织,降低“走出去”的风险。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