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国内资讯(08年前)
中国民企致命软肋何在
据统计,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7年,中国每年约有100万家民营企业破产倒闭,60%的企业在5年内破产,85%的企业在10年内消亡。中国民企为什么如此短命?导致它们由辉煌走向失败的深层原因究竟是什么?民营企业最致命的弱点到底是什么?它的软肋究竟何在?
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进程中,民营企业家阶层的崛起是一道格外亮丽的风景,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勤劳和进取精神,弘扬了中华民族的商业文化,并且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中不断创新。他们在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富有时代特色的精神财富。
民企难逃“短命规律”
据全国工商联统计,截至2007年9月,全国私营企业数达到538万户,占全国法人企业的80%以上,成为我国最大的企业群体。个体私营经济已占全国GDP的40%左右。在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众多的私营大企业集团,一些企业已成为行业发展的排头兵、知名品牌的创立者、地方经济腾飞的领头雁。
但是,翻开中国民营经济30年的历史人物长卷,仔细找寻之后,我们会发现:商海沉浮,大浪淘沙,曾经辉煌一时的创业者的名字,有不少已经离我们远去了。
2001年,号称中国第一家专业连锁店的温州百信鞋业,5年间曾在全国发展了100多家连锁百信鞋城,号称拥有30多亿元的资产熏但因资金被连锁店消耗殆尽,资金链断裂,创始人因拖欠货款、涉嫌偷漏税而逮捕,百信随之倒闭。
2004年4月,名噪一时的“钢铁大王”,一个自有资金10亿元、最初计划年产200万吨、计划占地2000亩的民营钢铁企业,中国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江苏铁本钢铁有限公司,转瞬间轰然倒地。
健力宝集团创办于1983年。健力宝饮料1994年被国家体委选定为第23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首选饮料;1985年被指定为国宴饮料;1986年打入美国市场;1992年健力宝欧洲分公司在日内瓦成立;1996年在全国饮料中产量、总产值、销售收入和利税均排列第一名;曾连续8年被评为全国工业企业500强。然而,健力宝集团最终未能逃脱宿命——“短命规律”。自2000年后,健力宝在经营管理上一路滑坡,市场销量锐减。自总裁张海宣布辞职和广东三水市政府强行接管之后,健力宝集团更是元气大伤,虽然未步太阳神集团之破产后尘,但也已是日落西山、奄奄一息了。
做强优于做大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要回答这个问题,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人说是战略规划错误,有人说是市场营销滞后,有人说是重大项目决策失误,有人说是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必然现象。询问多少人就有多少种回答,每个人都能找出充分的理由来证明自己观点的绝对正确性。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教授说:“一个基于个人利益增进而缺乏合作价值的社会,在文化意义上是没有吸引力的,这样的社会在经济上也是缺乏效率的……”兰德公司花了20年的时间,对历经百年而长盛不衰的500家世界大公司进行研究,一个重大的发现是:它们都有优秀的企业精神,或者说它们都是学习型的企业。
一群美国学者也在一项名为“长青计划”的研究中得出了一个“4+2”的企业成功方程式。其中,企业必修的四项主要管理实务是:专注而明确的战略;毫无瑕疵的运营执行;绩效导向的企业文化;迅速、弹性、扁平的组织结构。
拿破仑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有力量,一种是刀剑,一种是思想。从长远来看,思想的力量会甚于刀剑。
当欧洲反法联军包围巴黎时,巴黎的大学生纷纷要求参加保卫战,拿破仑拒绝了:“我不愿意为取一只金蛋而杀掉我的老母鸡。”此话被刻在巴黎理工学院大教室天花板的正中心。
矮个子的拿破仑,威风凛凛、气吞山河,他却敬畏着一种东西——对文化价值的崇尚,对思想力量的敬重,对科学理性的笃信。
在我们感受到市场竞争的惨烈、震撼后,中国的民企到了该思考的时候。而这种思考,应该是对企业基础管理和企业文化的思考。近年来,企业界流行这样一句话——“先做强,后做大”。这里的“做强”实际上指的就是强化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尤其是基础管理。就是首先夯实基础,然后再做扩张。但是,部分民营企业往往是“先做大,后做强”,即在内部基础管理极为虚弱的前提之下盲目扩张,迅速扩大市场、增加生产线、增加投资、增加员工数量,最后,由于基础管理的滞后造成扩张无法进行下去。这时,企业要么大幅度收缩战线,要么破产倒闭。
核心在于企业文化
企业生存的核心在于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核心在于核心理念,企业文化因核心理念而生。
我国的民营企业已在经营形态上经历了从产品生产到商品生产、从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从生产经营到资本经营(如上市公司、投资公司等)的三次飞跃,部分企业(如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已经开始向知识经营过渡的第四次飞跃。基于农耕文化土壤中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家,尽管吃苦耐劳、敢打敢拼,但缺点也不容忽视。许多民企实际上是老板家庭的扩大,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它首先缺乏的就是一种对文化力量的笃信,甚至存在一种与现代文明相抵触的价值观念,一种与人文关怀、尊重个性相悖的文化意识,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才导致了大量民企的昙花现象。
中国经济真正的腾飞,取决于千千万万正在发展的中小型民营企业脚踏实地的成长、壮大。而要发展、壮大,我们只有理清现阶段民营企业家战略决策与日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对症下药,帮助企业建立属于自己的文化、基业长青的文化。民营企业要以培育企业精神为重点,以人为本为核心,以诚信经营为基石,以学习创新为动力,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使具有时代特征和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转化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对外竞争力,不断做强、做大,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进程中,民营企业家阶层的崛起是一道格外亮丽的风景,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勤劳和进取精神,弘扬了中华民族的商业文化,并且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中不断创新。他们在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富有时代特色的精神财富。
民企难逃“短命规律”
据全国工商联统计,截至2007年9月,全国私营企业数达到538万户,占全国法人企业的80%以上,成为我国最大的企业群体。个体私营经济已占全国GDP的40%左右。在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众多的私营大企业集团,一些企业已成为行业发展的排头兵、知名品牌的创立者、地方经济腾飞的领头雁。
但是,翻开中国民营经济30年的历史人物长卷,仔细找寻之后,我们会发现:商海沉浮,大浪淘沙,曾经辉煌一时的创业者的名字,有不少已经离我们远去了。
2001年,号称中国第一家专业连锁店的温州百信鞋业,5年间曾在全国发展了100多家连锁百信鞋城,号称拥有30多亿元的资产熏但因资金被连锁店消耗殆尽,资金链断裂,创始人因拖欠货款、涉嫌偷漏税而逮捕,百信随之倒闭。
2004年4月,名噪一时的“钢铁大王”,一个自有资金10亿元、最初计划年产200万吨、计划占地2000亩的民营钢铁企业,中国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江苏铁本钢铁有限公司,转瞬间轰然倒地。
健力宝集团创办于1983年。健力宝饮料1994年被国家体委选定为第23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首选饮料;1985年被指定为国宴饮料;1986年打入美国市场;1992年健力宝欧洲分公司在日内瓦成立;1996年在全国饮料中产量、总产值、销售收入和利税均排列第一名;曾连续8年被评为全国工业企业500强。然而,健力宝集团最终未能逃脱宿命——“短命规律”。自2000年后,健力宝在经营管理上一路滑坡,市场销量锐减。自总裁张海宣布辞职和广东三水市政府强行接管之后,健力宝集团更是元气大伤,虽然未步太阳神集团之破产后尘,但也已是日落西山、奄奄一息了。
做强优于做大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要回答这个问题,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人说是战略规划错误,有人说是市场营销滞后,有人说是重大项目决策失误,有人说是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必然现象。询问多少人就有多少种回答,每个人都能找出充分的理由来证明自己观点的绝对正确性。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教授说:“一个基于个人利益增进而缺乏合作价值的社会,在文化意义上是没有吸引力的,这样的社会在经济上也是缺乏效率的……”兰德公司花了20年的时间,对历经百年而长盛不衰的500家世界大公司进行研究,一个重大的发现是:它们都有优秀的企业精神,或者说它们都是学习型的企业。
一群美国学者也在一项名为“长青计划”的研究中得出了一个“4+2”的企业成功方程式。其中,企业必修的四项主要管理实务是:专注而明确的战略;毫无瑕疵的运营执行;绩效导向的企业文化;迅速、弹性、扁平的组织结构。
拿破仑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有力量,一种是刀剑,一种是思想。从长远来看,思想的力量会甚于刀剑。
当欧洲反法联军包围巴黎时,巴黎的大学生纷纷要求参加保卫战,拿破仑拒绝了:“我不愿意为取一只金蛋而杀掉我的老母鸡。”此话被刻在巴黎理工学院大教室天花板的正中心。
矮个子的拿破仑,威风凛凛、气吞山河,他却敬畏着一种东西——对文化价值的崇尚,对思想力量的敬重,对科学理性的笃信。
在我们感受到市场竞争的惨烈、震撼后,中国的民企到了该思考的时候。而这种思考,应该是对企业基础管理和企业文化的思考。近年来,企业界流行这样一句话——“先做强,后做大”。这里的“做强”实际上指的就是强化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尤其是基础管理。就是首先夯实基础,然后再做扩张。但是,部分民营企业往往是“先做大,后做强”,即在内部基础管理极为虚弱的前提之下盲目扩张,迅速扩大市场、增加生产线、增加投资、增加员工数量,最后,由于基础管理的滞后造成扩张无法进行下去。这时,企业要么大幅度收缩战线,要么破产倒闭。
核心在于企业文化
企业生存的核心在于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核心在于核心理念,企业文化因核心理念而生。
我国的民营企业已在经营形态上经历了从产品生产到商品生产、从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从生产经营到资本经营(如上市公司、投资公司等)的三次飞跃,部分企业(如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已经开始向知识经营过渡的第四次飞跃。基于农耕文化土壤中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家,尽管吃苦耐劳、敢打敢拼,但缺点也不容忽视。许多民企实际上是老板家庭的扩大,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它首先缺乏的就是一种对文化力量的笃信,甚至存在一种与现代文明相抵触的价值观念,一种与人文关怀、尊重个性相悖的文化意识,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才导致了大量民企的昙花现象。
中国经济真正的腾飞,取决于千千万万正在发展的中小型民营企业脚踏实地的成长、壮大。而要发展、壮大,我们只有理清现阶段民营企业家战略决策与日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对症下药,帮助企业建立属于自己的文化、基业长青的文化。民营企业要以培育企业精神为重点,以人为本为核心,以诚信经营为基石,以学习创新为动力,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使具有时代特征和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转化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对外竞争力,不断做强、做大,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