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国内资讯(08年前)

分化的纺织业 何日才能“柳暗花明”?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 发布日期:2008-06-11

    中国纺织行业正经历着12年以来最困难的时期。

  “不做纺织品,改卖太湖珍珠了,我们有很多转行的。”6月5日,刘女士在电话里说。

  4月下旬,在位于无锡市锡山区友谊北路的东方国际轻纺城内见到刘女士时,她正在电话中和客户用英文吵得正凶。“又是砍价,这日子啥时候是个尽头?”挂掉电话,她忿忿地说:“一款34元一米的女装新面料,利润本来就不高,美国客户却说要砍掉6元,我岂不是赔了。”

  砍价的故事每天在这里上演,商户们当时普遍反映生意没法做。国外尤其是美国客户来轻纺城采购面料时砍价很凶,不但旧款的面料提不了价,连新款面料的价格也要下降。他们空闲时讨论最多的是,这也是次贷危机惹的祸?危机何时结束?

  两极分化严重

  “几乎所有能遇到的困难都来了。”浙江省绍兴市经贸委副主任商城飞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曾为国家发展作出重大外汇贡献的纺织行业,在本轮经济调整中遇到了“人民币持续升值、原材料、动力、劳动力成本增加、出口退税下调、国内银根收缩、国外市场疲软”等一系列难题。

  困难面前,全行业两极分化的趋势明显。据中国棉纺协会调查,棉纺行业中三分之二的企业实际利润率只有0.62%,这些企业基本处于亏损边缘? 其余三分之一的企业拉动了行业利润的增长,这部分企业实现的利润占全行业的90.8%。

  “优质企业盈利能力继续提高,行业内两极分化趋势将继续加剧。”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孙淮滨说。该中心向本报提供的数据显示,2008年1月?2月,中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亏损数量达到24.46%,亏损总额48.66亿元,同比增加37.20%,全行业2/3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为-0.67%,而1/3优势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为8.73%。

  一些规模较大的纺织企业也在考虑转型。山东省邹平县的魏桥纺织企业,至今仍是极少数在市场上拥有定价权的棉纺织企业。但对于整个魏桥创业集团来说,热电厂和铝厂两个新行业却带来了更大的收益。

  魏桥创业公布的数字是,集团2007年销售收入655亿元,利税80亿元,利润56亿元。而魏桥纺织企业当年销售收入只有185.9亿元,利税3.9亿元,毛利26.6亿元,净利润18.68亿元。

  在当地发现,在魏桥创业集团,很多纺织车间的职工都愿意到热电厂和铝厂去上班,因为那里工资比干纺织每月多出500元左右。

  山东邹平县整体纺织企业状况则是,全县120余家企业,70%处于微利状态,利润率在1%以下。形势好的少数大型、特色企业不到总数的10%。而大多数的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贷款受限,只能吸纳社会资金,财务成本大大增加。

  期待柳暗花明

  在行业内生性因素驱动下,10年前,纺织业曾开展“压锭”运动,以解决纺织企业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如今,纺织行业又一次集体到了存亡的岔路口。但这次纺织业遇到的困难与10年前相比有着明显区别,既有国内的因素也有国际的因素,既有体制内的困难,也有体制外的挑战。

  重重压力下,纺织业期待着升级后的柳暗花明。3月初,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高层几乎全部出动,前往江苏、浙江、广东、河北、山东、福建等六省调查当地的纺织业,并将调研情况及时反映给了国务院。

  作为民生行业,纺织业面临的困难已引起国家重视。如今,纺织业出口退税率不再下调;自2008年6月5日至10月5日,对配额外进口的一定数量棉花实施临时滑准税。据了解,针对纺织行业困境,国家已经出台或酝酿出台的政策有三项:下调进口棉滑准税率;上调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调整加工贸易台账保证金制度。

  在采访中,江苏、山东等地一些棉企认识到,面对国际棉商的强大攻势,中国棉企要学会组织抗衡,适应国际贸易规则,而不是一味呼吁政府提供政策性保护。一些纺织企业也表示,在政策救急的“缓冲”保护下,他们需要好好反思如何准备,而不是遇到困难就呼吁“需要准备时间”。

  “纺织行业应对挑战,最终还是要靠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技术贡献率与品牌贡献率。”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表示,决定竞争力大小的因素不在于规模,而在于资产素质和劳动力素质差异、技术差异、研发差异、管理差异、品牌差异;影响竞争力发挥的还有企业长期积累的历史遗留包袱和环境制约等因素。“大企业中有较粗放的,小企业中也有质量效益很好的。市场优胜劣汰对大小企业一律平等”。

  在走访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等纺织产业集群地区发现,很多地方政府对企业加强了宏观引导和政策扶持,协助企业争取技术改造、贴息贷款等各种资金,扶持企业上档次、创名牌。

  “以前只做出口的企业,如今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一起抓。”无锡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吴志清向本报记者介绍,一些企业也在寻求联合。如为摆脱国家对土地、信贷等方面宏观调控带来的诸多不利因素,不少纺织服装企业把与外资嫁接作为重要手段和途径,来增强自身的发展能力。另外,部分企业进行结构转型,将研发、设计和营销留在本地,将加工分包或转移至生产成本更低的地区。

  “现在我们都在寻找自身在产业链中的核心竞争力。”百昌服饰公司总经理蔡起祥对本报记者说,纺织服装企业越来越注重设计和研发,一方面努力提高产品品质,以差异化和高质量吸引客户;另一方面加大对服装产业消费观念和需求的研究,避免销售同质化大众产品。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