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国内资讯(08年前)
温州服装商会会长郑晨爱访谈
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徐徐吹向神州大地。1980年的12月11日,21岁的温州妹子章华妹领取了中国第一张“个体商户营业执照”,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大潮中第一个“持证上岗”的实践者和见证者,温州服装行业的发展也从这一张小小的“纸片”开始,伴随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走过了改革开放的第30个年头。
在这个时候,怎样看待温州服装走过的30年,怎样在30年发展的基础上规划温州服装的未来?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走访了温州服装商会会长郑晨爱先生。
服装是穿在身上的历史,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经济、政治、文化最为鲜活生动的形象记录。
改革开放30年间,中国的服装业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可以说,这30年的服装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社会各个阶层改革开放发展史的鲜活例证。中国出现了以长三角、珠三角为代表的众多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地。也正是在改革开放30周年到来之际,中国服装业已经进入全面参与国际竞争的时期。在此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过往30年的中国服装发展史进行深入的总结和再思考。
温州 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
记者(以下简称记):温州服装业经过了30年的风风雨雨,请您谈一下,在这30年中,温州服装经济主要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郑晨爱(以下简称郑):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民营经济发展的30年。这30年中,中国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允许到允许,再到鼓励、支持,已经挺拔地发展起来,成为中国经济新的支撑点。
温州经济的起步与改革开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温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前温州是个穷地方,既无自然资源,也无工业基础。不具备任何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但是短短几十年过去,温州却成为中国最具活力和最富有的城市,原因何在?正是温州的“闭塞”,让它成为最少受计划经济思想束缚的地区。改革开放是什么?就是从计划经济转向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温州最先把握住了发展机遇。
从温州的服装业发展过程来看,温州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从追求简单产品量的生产(包括假货的生产)到追求产品质量,到追求品牌;从为牟利不择手段到建立“信用温州”;从以产品赢利为主到以资本运作为主,赚取了更加丰厚的利润。这说明温州经济在向资本运作方式转变,也反映了市场规律的强大制约力。
回顾温州服装业的发展,在市场规律的强大作用下,温州服装业经历了质量立市、品牌兴业、穿在温州这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记:温州服装业这3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各是什么?
郑:以前提到温州的服装,名声可不太好听,多半和廉价、劣质脱不了干系。其实在当时,不仅仅是囿于温州服装,其他服装产业集散地多多少少都存在着价低物损的现象。
针对这种现象,1993年10月,温州市委市政府联合作出“质量立市”的战略决策。经过几年的努力,温州服装的品质得到了大幅提升。
质量提升温州服装,温州制造成为温州品牌的第一张名片,我们的产品走出了国门。但是在温州加工的国际品牌,一件衬衫,国外售价120美元,而我们的加工费连10美元都到不了。Made
in China质量再好,也不过只有区区10%的利润。
在这种状态下,1996年温州服装业开始兴起创立服装品牌。到2005年底,温州已拥有25个中国名牌产品、12个中国驰名商标、65个国家免检产品、272个浙江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品牌企业的队伍还在不断扩容壮大。从这时起,温州的服装行业进入了品牌发展阶段。
质量升了,品牌多了,时间久了,就渐渐形成了文化。2005年11月,温州有关部门推出了一场温州企业文化20佳的评选活动,一下子引来了2000家企业报名。据不完全统计,温州至少20位企业家出书总结自己的经营理念,至少有300家企业办了自己的企业报,至少有2000名企业主或者经理在不同大学的教室里接受各类工商管理专业的职业教育,企业家们提升的不仅仅是专业管理经验,更重要的是文化境界。
资本运作也慢慢出现在温州服装行业中,从原来主业赚了点钱、散乱地投资房地产,举国闻名的“温州炒房团”,到各个集团“借壳上市”进入资本市场,再到现在的企业集团联合,成立财团控股公司,在一般人眼里,温州经济发展的迅速似乎是赢在温州人的肯吃苦上。但是,温州人实际上是赢在了比别人看得远一点,行动快一点。可以说,在市场规律的调解下,温州人比别人先走了一步。
挑战严峻 积极应变抢占先机
记:温州服装业这30年取得的成绩斐然,但是,目前中国服装业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温州服装业如何看待这些困难,有何应对措施?
郑:目前,不仅仅是温州,整个中国的服装业都面临着国家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人民币汇率调整、银行贷款利率提高、用工成本增加、原材料成本上涨等诸多不利因素的连环影响,这是近年来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等方面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世界和中国经济格局的变化,我们温州的服装行业是抱着积极的心态来看待这次调整的,这是中国服装行业的一个新的契机。温州的服装企业有信心在新一轮的行业洗牌中,坚定地发展大、发展强。
首先,客观规律的调整对社会有利。面对经济发展所造成的自然规律的调整,心态非常重要。要明白这种调整对社会、市场、企业都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它进一步规范市场、规范企业运作,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性作用。
其次,经济规律的调整对企业有利。企业要用积极的心态去应对这次行业洗牌,通过自身的努力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增加企业的抗压及抗风险能力。
以前温州的服装企业,劳动时间长、工人人数多、员工流动性大,行业间挖墙脚一直给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带来很大挑战。另外,服装制造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增加工人的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的现象屡见不鲜,对于产能、产效的提高却很有限。
早在几年前,温州的服装企业就开始实施8小时工作制、周末双休制、增加员工素质培养、开设各种课程和娱乐设施、增加卫生医疗设施等措施。结果突然发现原来工人12个小时才能完成的工作量,8小时也能完成,质量不减反增;原来一个月完成的工作量总是能按质按量提前完成。由此可见,这些措施极大地提高了员工参与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只是保护了工人的权益,也应合了企业长足发展的需要。
记:目前温州服装企业最紧缺的是什么?
郑:目前,不仅是温州,整个中国服装企业普遍面临着两大挑战。
一是如何提升人力资源的挑战。民营企业家具有很多优秀的品质,但随着企业的规模壮大,其短处也显现出来,亟需自我完善,扬长补短。同时我们的职业经理人队伍正在建设当中,企业其实还肩负着培养经理人的重要责任。
二是面对如何提升品牌建设能力的挑战。市场竞争就是品牌的竞争,随着产品同质化趋势的加剧,没有文化内涵的品牌企业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在与国际知名品牌的竞争中,民营企业深受弱势品牌的限制。尤其是知识产权非常少,缺乏品牌创新的基础。
记:在市场规律面前,温州企业处于先机的秘诀是?
郑:人力资源素质决定企业增长质量。当然,企业家的素质决定着企业的竞争力。通过企业家素质的提升,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命题。首先一个企业家素质不高,一些素质高的员工就不会在你这里待很久,长此以往大量的优秀人才就会流失。
判断一个企业家素质高低,可以看这个企业能否留住高素质的人才。另外,企业家只有把自身的素质提高,才能够把他的优秀理念发扬到团队中去。
只要突出质量特色,小产品也能做出大企业,而要形成自己的特色,企业就必须引进现代营销管理模式和先进技术,变家庭工业为现代企业。正是质量立市的实施,让当年一批较早具有质量意识的温州商人率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赢得了更大的利润空间和发展机遇,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同时也让温州服装业实现了从低技术向高技术、从低加工度和低附加价值向高加工度和高附加价值发展的演变。
企业家思想境界的提升对于温州未来服装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报喜鸟集团是温州服装品牌领头人之一,从2006年起,报喜鸟集团预计在10年时间中兴建及资助100所希望小学,这似乎是一个和质量无关的举措,其董事长吴志泽认为,一个有质量的企业在提供优质产品的同时还必须承担起员工成长责任、企业发展责任和社会责任,与社会和谐发展。可以说,温州服装企业之所以能够长足发展,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家非常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
温州的企业家们逐渐在“规律”的“威逼”下,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提升自己作为经营管理者的专业知识,也慢慢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慢慢体会到“赚钱不一定是一种得到,而是长时间的付出”这个道理。
商贸化 未来做大做强的保证
记:在如此严峻的客观环境下仍然保持如此乐观的态度,那么未来,温州服装业有何具体措施以保证温州服装行业的持续发展及做大做强的理想?
郑:面对困境,我们温州商会提出了四大措施,那就是:生产制造精品化、企业发展联合化、品牌拓展专营化、产业提升商贸化。究其根本就是对内要提高服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外大力发展服装第三产业,以“三产”的繁荣来促进“二产”的持续发展。
首先说生产制造精品化。比如夏蒙,放弃中低端产品的恶性削价竞争,通过对产品品质控制、优质管理来提高产品本身附加值。其次就是企业发展要走联合化道路,如2007年生产型企业奥奔妮与销售型企业林中鸟搞联合,形成优势互补。第三是品牌专营化,如在森马品牌的强大辐射下,不同风格的子品牌整合出击;第四是产业商贸化,从二产向三产转型,为此要搭好一个商贸平台,办好一个时尚展会,树立10家明星品牌,带好100家强势企业。
大浪淘沙是必然的,不管如何拯救或提升,温州2000多家服装业,最终留下的只能有三五百家。能留下的都是精华,是有竞争力的企业。
记:温州的经济发展与众不同,民营经济、民间商会构成了温州的特色,但是一个地区的发展一定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支持,温州市委市政府对温州服装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何等作用?
郑:温州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历史文化背景,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民间商会与政府督导。这种强烈的地域经济色彩,丝毫不会掩盖政府给予温州经济指导的积极意义。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在我们企业转型时期为温州的服装行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温州发展快,主要得益于民营经济起步早、发展好和政府具有前瞻性的指导以及强有力的支持。
温州对各类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放手发展,提出除法律禁止的以外,一律不加限制;对民间资本,地方有权放开的领域,一律放开。在政策方面,谁发展得好、贡献大,政府就支持谁。
所以,温州的企业、协会越来越意识到,民营经济的发展,需要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也需要政府这只“有形的手”。这是温州经济发展最强有力的保证。
记:新一轮的温州模式出路何在?
郑:那一定就是进一步扩大商贸联合化的进程。我经常把“做服装和卖服装”比作“种菜和卖菜”,对大多数“种菜”者来说,其“卖菜”的能力和方式一定不如专事“卖”者。而且,菜贩子一定不满足于卖一种菜,他一定会组织“一盘货”来卖,同时会把菜搞得漂漂亮亮地去卖、并且反哺“种菜技术”和传播饮食文化。
先说“种”。看看我们企业“种的菜”,温州很多企业的发展历程基本上经历了“从来料加工到创自己的品牌,又回到与国际大牌贴牌加工,再塑自己的品牌与国际大牌相抗衡”这样的经营战略模式演变过程。可以说,我们温州生产加工的产品,在品质上已经不输于任何一个国际大牌。那么如何发展自己,使之与国际大牌抗衡?这个问题势必迫压着服装产业去寻求自己发展的最佳途径。我国一向是加工生产大国,服装行业“二产”的比例远远大过“三产”。温州作为中国最大的产业集群地之一,正努力向加大服装产业的“三产”化进程发展。
再说“卖”。“卖”中蕴涵着丰富多彩的设计能力、生产技术、销售心理学、顾客满意原则和文化培育原理等知识。大多数的服装加工企业没有整“一盘货”的生产能力,于是就“贴牌和采购”,进行着事实上的、遍布全中国的、大面积的“冒牌活动”。
无数个菜贩可以形成“菜市场”,那就是现代“大商场”的原理。在品质、时尚、廉价基础上的多企业、多品牌、多服种之间的服装“菜市场策略”是可行的,是符合国情和可以用来“抵御入侵”的。其实,所谓世界四大时装杀手、“国际新大牌”ZARA、H&M、C&A和GAP产生的根本原因之一也在于此。
如果把服装生产制造看作小学,服装商贸看作初中,服装文化看作高中,那么我们目前处在初中阶段。所以从商贸环节寻求突破,无疑是明智的选择。服装商贸对温州来说还是一扇没有打开的门———门只要打开,里面就有太多的东西可做。经过对温州服装企业长期深入的调研和考察,我认为温州“发达的制造业、滞后的商贸化、不成熟的市场和模糊的穿着文化”的现状,迫使温州必须重新调整产业发展方向和战略。
对于温州来讲,现阶段主要的发展策略是,“以商贸化为龙头,带动产业发展和提升,推动产品制造的精品化,联动企业研发、商业的联合化,互动品牌拓展的专营化”,而中心枢纽和核心竞争力将是“有机联合和集约化的商贸拓展”,最终实现和外部经济密切联系、有“总部经济”意义的个性化品牌、温州大品牌和外来品牌结合的创新型集群。甚至可以说,谁抓住了温州服装业商贸化的进程,谁就掌握了温州服装产业乃至中国服装业的未来。
文化 品牌的重要力量
记:在上述措施的具体运作中,品牌文化的提升对于企业的长足发展有何重要作用?
郑:品牌的力量,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的力量,在新一轮的温州服装经济发展中,温州品牌要用中华民族自身文化积淀深厚的优势,通过打造温州服装文化品牌,来提升温州服装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红蜻蜓、报喜鸟、奥康等一批名牌企业近年来一直致力于企业文化的建设,用文化嫁接提升产品品牌,并以此来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文化力也是一个地域、企业是否具有生命力的重要因素。打响温州服装文化品牌,是品牌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记:由此可见,文化赋予了品牌灵魂。温州的服装企业如何在提升品牌文化的同时提升企业自身的文化?
郑:正是质量立市在引进先进生产方式、改善温州产品质量的同时,让温州慢慢形成了包含责任意识、规则意识、理性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学习意识和国际视野的城市质量文化,给传统温州精神注入了现代商业文明营养。
目前,温州服装行业的报喜鸟、庄吉等9家企业,在北京发起制订了国产版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中国纺织服装企业CSC9000T。为了解决服装行业低、小、散的局面,业内龙头企业强强联合,集中精力做品牌、抓品质,抱成一团闯市场。
温州的服装业正在加紧实施名牌带动的大企业、大集团战略,提出要通过质量品牌整合,推进中小企业整合,鼓励大企业大品牌通过品牌、管理、营销的输出来把数量众多的小企业整合进大企业的产业链,彻底改变温州传统产业低、小、散比较突出的问题,形成新一轮的发展优势。
对消费者的培育和积累不能少。一些外国品牌虽然在价格上普遍比本土品牌高出20%到200%,仍然受到国内消费者的青睐。我们不能一味地谴责消费者“崇洋媚外”,国际品牌在文化上的传承、服务上的完善、定位上的精准都吸引了当代消费者,我们做品牌也当如此,先完善自己,再慢慢用我们的文化内涵、完备的服务、精良的品质来吸引消费者,而不是仅仅靠吹嘘的广告“忽悠”消费者。只有这样才能慢慢建立起自己的长久客户群。
在这个时候,怎样看待温州服装走过的30年,怎样在30年发展的基础上规划温州服装的未来?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走访了温州服装商会会长郑晨爱先生。
服装是穿在身上的历史,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经济、政治、文化最为鲜活生动的形象记录。
改革开放30年间,中国的服装业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可以说,这30年的服装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社会各个阶层改革开放发展史的鲜活例证。中国出现了以长三角、珠三角为代表的众多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地。也正是在改革开放30周年到来之际,中国服装业已经进入全面参与国际竞争的时期。在此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过往30年的中国服装发展史进行深入的总结和再思考。
温州 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
记者(以下简称记):温州服装业经过了30年的风风雨雨,请您谈一下,在这30年中,温州服装经济主要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郑晨爱(以下简称郑):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民营经济发展的30年。这30年中,中国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允许到允许,再到鼓励、支持,已经挺拔地发展起来,成为中国经济新的支撑点。
温州经济的起步与改革开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温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前温州是个穷地方,既无自然资源,也无工业基础。不具备任何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但是短短几十年过去,温州却成为中国最具活力和最富有的城市,原因何在?正是温州的“闭塞”,让它成为最少受计划经济思想束缚的地区。改革开放是什么?就是从计划经济转向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温州最先把握住了发展机遇。
从温州的服装业发展过程来看,温州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从追求简单产品量的生产(包括假货的生产)到追求产品质量,到追求品牌;从为牟利不择手段到建立“信用温州”;从以产品赢利为主到以资本运作为主,赚取了更加丰厚的利润。这说明温州经济在向资本运作方式转变,也反映了市场规律的强大制约力。
回顾温州服装业的发展,在市场规律的强大作用下,温州服装业经历了质量立市、品牌兴业、穿在温州这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记:温州服装业这3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各是什么?
郑:以前提到温州的服装,名声可不太好听,多半和廉价、劣质脱不了干系。其实在当时,不仅仅是囿于温州服装,其他服装产业集散地多多少少都存在着价低物损的现象。
针对这种现象,1993年10月,温州市委市政府联合作出“质量立市”的战略决策。经过几年的努力,温州服装的品质得到了大幅提升。
质量提升温州服装,温州制造成为温州品牌的第一张名片,我们的产品走出了国门。但是在温州加工的国际品牌,一件衬衫,国外售价120美元,而我们的加工费连10美元都到不了。Made
in China质量再好,也不过只有区区10%的利润。
在这种状态下,1996年温州服装业开始兴起创立服装品牌。到2005年底,温州已拥有25个中国名牌产品、12个中国驰名商标、65个国家免检产品、272个浙江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品牌企业的队伍还在不断扩容壮大。从这时起,温州的服装行业进入了品牌发展阶段。
质量升了,品牌多了,时间久了,就渐渐形成了文化。2005年11月,温州有关部门推出了一场温州企业文化20佳的评选活动,一下子引来了2000家企业报名。据不完全统计,温州至少20位企业家出书总结自己的经营理念,至少有300家企业办了自己的企业报,至少有2000名企业主或者经理在不同大学的教室里接受各类工商管理专业的职业教育,企业家们提升的不仅仅是专业管理经验,更重要的是文化境界。
资本运作也慢慢出现在温州服装行业中,从原来主业赚了点钱、散乱地投资房地产,举国闻名的“温州炒房团”,到各个集团“借壳上市”进入资本市场,再到现在的企业集团联合,成立财团控股公司,在一般人眼里,温州经济发展的迅速似乎是赢在温州人的肯吃苦上。但是,温州人实际上是赢在了比别人看得远一点,行动快一点。可以说,在市场规律的调解下,温州人比别人先走了一步。
挑战严峻 积极应变抢占先机
记:温州服装业这30年取得的成绩斐然,但是,目前中国服装业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温州服装业如何看待这些困难,有何应对措施?
郑:目前,不仅仅是温州,整个中国的服装业都面临着国家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人民币汇率调整、银行贷款利率提高、用工成本增加、原材料成本上涨等诸多不利因素的连环影响,这是近年来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等方面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世界和中国经济格局的变化,我们温州的服装行业是抱着积极的心态来看待这次调整的,这是中国服装行业的一个新的契机。温州的服装企业有信心在新一轮的行业洗牌中,坚定地发展大、发展强。
首先,客观规律的调整对社会有利。面对经济发展所造成的自然规律的调整,心态非常重要。要明白这种调整对社会、市场、企业都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它进一步规范市场、规范企业运作,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性作用。
其次,经济规律的调整对企业有利。企业要用积极的心态去应对这次行业洗牌,通过自身的努力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增加企业的抗压及抗风险能力。
以前温州的服装企业,劳动时间长、工人人数多、员工流动性大,行业间挖墙脚一直给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带来很大挑战。另外,服装制造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增加工人的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的现象屡见不鲜,对于产能、产效的提高却很有限。
早在几年前,温州的服装企业就开始实施8小时工作制、周末双休制、增加员工素质培养、开设各种课程和娱乐设施、增加卫生医疗设施等措施。结果突然发现原来工人12个小时才能完成的工作量,8小时也能完成,质量不减反增;原来一个月完成的工作量总是能按质按量提前完成。由此可见,这些措施极大地提高了员工参与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只是保护了工人的权益,也应合了企业长足发展的需要。
记:目前温州服装企业最紧缺的是什么?
郑:目前,不仅是温州,整个中国服装企业普遍面临着两大挑战。
一是如何提升人力资源的挑战。民营企业家具有很多优秀的品质,但随着企业的规模壮大,其短处也显现出来,亟需自我完善,扬长补短。同时我们的职业经理人队伍正在建设当中,企业其实还肩负着培养经理人的重要责任。
二是面对如何提升品牌建设能力的挑战。市场竞争就是品牌的竞争,随着产品同质化趋势的加剧,没有文化内涵的品牌企业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在与国际知名品牌的竞争中,民营企业深受弱势品牌的限制。尤其是知识产权非常少,缺乏品牌创新的基础。
记:在市场规律面前,温州企业处于先机的秘诀是?
郑:人力资源素质决定企业增长质量。当然,企业家的素质决定着企业的竞争力。通过企业家素质的提升,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命题。首先一个企业家素质不高,一些素质高的员工就不会在你这里待很久,长此以往大量的优秀人才就会流失。
判断一个企业家素质高低,可以看这个企业能否留住高素质的人才。另外,企业家只有把自身的素质提高,才能够把他的优秀理念发扬到团队中去。
只要突出质量特色,小产品也能做出大企业,而要形成自己的特色,企业就必须引进现代营销管理模式和先进技术,变家庭工业为现代企业。正是质量立市的实施,让当年一批较早具有质量意识的温州商人率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赢得了更大的利润空间和发展机遇,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同时也让温州服装业实现了从低技术向高技术、从低加工度和低附加价值向高加工度和高附加价值发展的演变。
企业家思想境界的提升对于温州未来服装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报喜鸟集团是温州服装品牌领头人之一,从2006年起,报喜鸟集团预计在10年时间中兴建及资助100所希望小学,这似乎是一个和质量无关的举措,其董事长吴志泽认为,一个有质量的企业在提供优质产品的同时还必须承担起员工成长责任、企业发展责任和社会责任,与社会和谐发展。可以说,温州服装企业之所以能够长足发展,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家非常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
温州的企业家们逐渐在“规律”的“威逼”下,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提升自己作为经营管理者的专业知识,也慢慢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慢慢体会到“赚钱不一定是一种得到,而是长时间的付出”这个道理。
商贸化 未来做大做强的保证
记:在如此严峻的客观环境下仍然保持如此乐观的态度,那么未来,温州服装业有何具体措施以保证温州服装行业的持续发展及做大做强的理想?
郑:面对困境,我们温州商会提出了四大措施,那就是:生产制造精品化、企业发展联合化、品牌拓展专营化、产业提升商贸化。究其根本就是对内要提高服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外大力发展服装第三产业,以“三产”的繁荣来促进“二产”的持续发展。
首先说生产制造精品化。比如夏蒙,放弃中低端产品的恶性削价竞争,通过对产品品质控制、优质管理来提高产品本身附加值。其次就是企业发展要走联合化道路,如2007年生产型企业奥奔妮与销售型企业林中鸟搞联合,形成优势互补。第三是品牌专营化,如在森马品牌的强大辐射下,不同风格的子品牌整合出击;第四是产业商贸化,从二产向三产转型,为此要搭好一个商贸平台,办好一个时尚展会,树立10家明星品牌,带好100家强势企业。
大浪淘沙是必然的,不管如何拯救或提升,温州2000多家服装业,最终留下的只能有三五百家。能留下的都是精华,是有竞争力的企业。
记:温州的经济发展与众不同,民营经济、民间商会构成了温州的特色,但是一个地区的发展一定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支持,温州市委市政府对温州服装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何等作用?
郑:温州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历史文化背景,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民间商会与政府督导。这种强烈的地域经济色彩,丝毫不会掩盖政府给予温州经济指导的积极意义。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在我们企业转型时期为温州的服装行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温州发展快,主要得益于民营经济起步早、发展好和政府具有前瞻性的指导以及强有力的支持。
温州对各类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放手发展,提出除法律禁止的以外,一律不加限制;对民间资本,地方有权放开的领域,一律放开。在政策方面,谁发展得好、贡献大,政府就支持谁。
所以,温州的企业、协会越来越意识到,民营经济的发展,需要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也需要政府这只“有形的手”。这是温州经济发展最强有力的保证。
记:新一轮的温州模式出路何在?
郑:那一定就是进一步扩大商贸联合化的进程。我经常把“做服装和卖服装”比作“种菜和卖菜”,对大多数“种菜”者来说,其“卖菜”的能力和方式一定不如专事“卖”者。而且,菜贩子一定不满足于卖一种菜,他一定会组织“一盘货”来卖,同时会把菜搞得漂漂亮亮地去卖、并且反哺“种菜技术”和传播饮食文化。
先说“种”。看看我们企业“种的菜”,温州很多企业的发展历程基本上经历了“从来料加工到创自己的品牌,又回到与国际大牌贴牌加工,再塑自己的品牌与国际大牌相抗衡”这样的经营战略模式演变过程。可以说,我们温州生产加工的产品,在品质上已经不输于任何一个国际大牌。那么如何发展自己,使之与国际大牌抗衡?这个问题势必迫压着服装产业去寻求自己发展的最佳途径。我国一向是加工生产大国,服装行业“二产”的比例远远大过“三产”。温州作为中国最大的产业集群地之一,正努力向加大服装产业的“三产”化进程发展。
再说“卖”。“卖”中蕴涵着丰富多彩的设计能力、生产技术、销售心理学、顾客满意原则和文化培育原理等知识。大多数的服装加工企业没有整“一盘货”的生产能力,于是就“贴牌和采购”,进行着事实上的、遍布全中国的、大面积的“冒牌活动”。
无数个菜贩可以形成“菜市场”,那就是现代“大商场”的原理。在品质、时尚、廉价基础上的多企业、多品牌、多服种之间的服装“菜市场策略”是可行的,是符合国情和可以用来“抵御入侵”的。其实,所谓世界四大时装杀手、“国际新大牌”ZARA、H&M、C&A和GAP产生的根本原因之一也在于此。
如果把服装生产制造看作小学,服装商贸看作初中,服装文化看作高中,那么我们目前处在初中阶段。所以从商贸环节寻求突破,无疑是明智的选择。服装商贸对温州来说还是一扇没有打开的门———门只要打开,里面就有太多的东西可做。经过对温州服装企业长期深入的调研和考察,我认为温州“发达的制造业、滞后的商贸化、不成熟的市场和模糊的穿着文化”的现状,迫使温州必须重新调整产业发展方向和战略。
对于温州来讲,现阶段主要的发展策略是,“以商贸化为龙头,带动产业发展和提升,推动产品制造的精品化,联动企业研发、商业的联合化,互动品牌拓展的专营化”,而中心枢纽和核心竞争力将是“有机联合和集约化的商贸拓展”,最终实现和外部经济密切联系、有“总部经济”意义的个性化品牌、温州大品牌和外来品牌结合的创新型集群。甚至可以说,谁抓住了温州服装业商贸化的进程,谁就掌握了温州服装产业乃至中国服装业的未来。
文化 品牌的重要力量
记:在上述措施的具体运作中,品牌文化的提升对于企业的长足发展有何重要作用?
郑:品牌的力量,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的力量,在新一轮的温州服装经济发展中,温州品牌要用中华民族自身文化积淀深厚的优势,通过打造温州服装文化品牌,来提升温州服装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红蜻蜓、报喜鸟、奥康等一批名牌企业近年来一直致力于企业文化的建设,用文化嫁接提升产品品牌,并以此来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文化力也是一个地域、企业是否具有生命力的重要因素。打响温州服装文化品牌,是品牌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记:由此可见,文化赋予了品牌灵魂。温州的服装企业如何在提升品牌文化的同时提升企业自身的文化?
郑:正是质量立市在引进先进生产方式、改善温州产品质量的同时,让温州慢慢形成了包含责任意识、规则意识、理性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学习意识和国际视野的城市质量文化,给传统温州精神注入了现代商业文明营养。
目前,温州服装行业的报喜鸟、庄吉等9家企业,在北京发起制订了国产版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中国纺织服装企业CSC9000T。为了解决服装行业低、小、散的局面,业内龙头企业强强联合,集中精力做品牌、抓品质,抱成一团闯市场。
温州的服装业正在加紧实施名牌带动的大企业、大集团战略,提出要通过质量品牌整合,推进中小企业整合,鼓励大企业大品牌通过品牌、管理、营销的输出来把数量众多的小企业整合进大企业的产业链,彻底改变温州传统产业低、小、散比较突出的问题,形成新一轮的发展优势。
对消费者的培育和积累不能少。一些外国品牌虽然在价格上普遍比本土品牌高出20%到200%,仍然受到国内消费者的青睐。我们不能一味地谴责消费者“崇洋媚外”,国际品牌在文化上的传承、服务上的完善、定位上的精准都吸引了当代消费者,我们做品牌也当如此,先完善自己,再慢慢用我们的文化内涵、完备的服务、精良的品质来吸引消费者,而不是仅仅靠吹嘘的广告“忽悠”消费者。只有这样才能慢慢建立起自己的长久客户群。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