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国内资讯(08年前)
我国中小出口企业面临转型困局
“口号谁都会喊,但痛苦的抉择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在困顿的现实面前,记者所采访到的那些中小企业主们,显得非常无奈,在“劣汰”和“升级””的进退之间,他们选择“先走一步算一步”。
江浙一带为期一周的中小出口企业的调查采访,让记者感受最深的莫过于一个字“悬”,一是悬在中小出口企业对国家政策不确定性的担忧,二是悬在中小出口企业主心中关于转型与否的阵痛。
走一步算一步?
诸如银根收紧、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变化、生产要素涨价等因素所带来的利润缩减和未来出口压力,外贸转型似乎已经成为众多浙江企业的必然选择。但事实怎样?以浙江为例,多年来该省一直是中国外贸的一台“大马力引擎”,仅创造的贸易顺差就经常占到全国总额的四成以上。
这里的外向型出口企业相对其他内陆省份来说,在应对诸如银根收紧等因素所带来的国内国际风云变幻的外贸环境时,应该比其他地方表现出更多的成熟。但记者走访一些中小出口企业后发现,短视心理普遍存在。
“走自己的路,像以前一样”––劳动力密集、大批量生产;无附加值、无质量保证;什么品牌效应?那是别人的事;至于长远发展,更少有规划。
浙江台州一位生产阀门外贸公司的高官李先生在记者答应不透露其姓名的情况下,向记者说出了这些行业的肺腑之言。
“以阀门生产为例子,意大利是阀门之都,最早的阀门来自意大利,最后意大利不做了,转到台湾,台湾只发展了短短的几年时间就转移到中国内地。在台湾,阀门这个产业几乎死掉了,中国内地的也已经到了垂死边缘,可奇怪的是为什么意大利的阀门行业依然欣欣向荣呢?为什么他们可以从我们这里采购,贴上意大利牌子就能卖出去,而同样的产品,同一个工厂生产,别人的牌子可以卖100元, 我们只能卖区区10块钱?”
中国企业忙碌了几十年, 没有给这个行业带来更多的兴旺,反而生意越来越难做。这位高官沉默良久:“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对我国中小企业来说,虽然有醒的意思了,可是痛苦的抉择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
缺乏行业标准
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人们对中小企业的看法大都还停留于进入门槛不高、资本构成低、劳动密集型等特征上,但随着大批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设立,传统中小企业的产业特征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事实上,他们想继续生存下去的愿望非常强烈,问题的症结在哪?
“缺乏行业标准”这几乎是记者采访过的中小出口企业主最一致的看法。在浙江绍兴天源纺织印染有限公司、杭州乐荣电线电器有限公司以及浙江丰虹粘土化工有限公司的采访过程中,他们的切身感受是––很多中小企业也在学习,但学习的不是如何完善和规范自我,不是学习人家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如何规划自己未来的发展战略,而是懒得动脑,直接拷贝!
法国一家在华采购公司的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就反映了一个问题,以欧洲为主要市场的浙江中小企业来说,他们的产品价格并不高,现在似乎只有中国企业自己认为价格太高了,认为客户接受不了,其实去国外走一圈就会发现,产品价格涨了,对外商的采购并没有太大影响的,甚至是可以接受。
而真正让他们难以接受的是国内很多出口产品,其质量和价格不成正比。换句话说,他们愿意掏30欧元买双好鞋子,但事实上这双鞋子的质量只值10欧元。
在一些欧洲国家,中国制造给他们的印象是“价廉物不美”,这是当前环境下,很多外商还是坚持低价格的原因之一。
各扫门前雪
许多企业反映,消化成本上升的空间相当有限,在国际市场低迷的条件下通过提价转移成本越来越困难,出口利润率下降甚至亏损。许多出口企业出现了有单不敢接或长单改短单的情况,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尤为明显。
“今天很残酷,明天很残酷,后天很美好,大部分人死在明天晚上。”很多厂家不知道品牌很重要吗?不知道长远发展对一个公司的意义吗?但当老外把一个大单甩到桌子上时,他们就开始动摇了。
“因为太痛苦了!不做太可惜了!我不做别人会做的!”在广东一家外贸公司担任外销经理的老刘告诉记者,“这个痛苦,中小企业家没有几个可以承受。”
“牛还是要吹的,计划还是要做的,至于品牌和发展做到什么程度,就是别人的事情了。”老刘说这话时,笑着让记者一定不要写出来,“自己关上门说自己,我还是担心会被拍砖的。”
李先生说,他们拥有自己的品牌,并且在世界很多国家有自己的代理,“现在不是客户决定我们去做什么产品, 而是我做什么,他们卖什么。那些已经倒闭和即将倒闭的企业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中国企业团队彼此缺乏信任,对外贸易中信誉意识不低但绝对不强。”
“需要提醒的是,长三角、珠三角的经济要转型,要淘汰一些竞争力低下的企业等等,很多企业呼吁社会给予理解和支持”。
珠三角大量的劳动力是没有一技之长的,缺乏竞争力的普通劳动者。这些小企业倒闭了,他们只有失业。改革开放之初,他们奔赴南方为了养家糊口,在几乎没有任何社会保险等社会福利的条件下工作至今,现在好不容易开始有点社会保障了,他们又要被淘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