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国内资讯(08年前)

品牌贡献率与科技贡献率成产业发展突破口

来源:中国服饰报 | 发布日期:2008-04-15

     2007年是产业相关政策变化最为频繁的一年,也是产业发展宏观经济环境最为复杂的一年,宏观经济对产业发展影响空前。人民币不断加速升值、出口退税不予过渡期的下调等加上我国能源、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成本的刚性上升,行业可谓负重前行。企业为了化解诸多不利因素导致的利润摊薄,纷纷在产品结构调整、品牌打造、渠道拓展、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成本费用控制能力、高效节约等方面做文章,产业创新、调整和提升保证了全国服装行业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2007年服装行业运行特点

    产业资源加速向大企业流动

    在产业调整进程中,我国服装行业发展遇到阶段性困难,出现部分小型企业不堪重负被迫关停现象。根据中国服装协会调查,中小企业的关停现象主要发生在长三角、珠三角等服装产业发达地区,根据对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等省服装主产区调查显示,以外贸加工为主业地区小企业关停现象较为严重,约占该地区中小企业数量的8%左右,个别地区超过10%,小型外资企业撤离现象也比较明显。

    这些地区的明显特征是,经济较发达,劳动力以及水、电等其他生产要素价格涨幅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些地区人均GDP都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纺织服装业对当地经济的贡献率较某些非劳动密集型产业已呈现下降趋势;区域内企业两级分化现象严重,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在企业规模、经济总量、技术装备水平、人员素质、管理规范化等各项基础条件相差悬殊。

    导致小企业关停的原因大致有四个:一是受产业相关政策调整、国际需求和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以外贸加工为主的小型企业难以生存。政策调整对服装中小企业压力最大的是人民币升值和出口退税下调。这两项因素直接增加了小企业的加工成本,长期以加工“大路货”和依靠“较低价格”来维持“薄利”的生存方式在政策成本、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能源成本等诸多要素成本刚性上升的情况下已难以保持赢利。

    二是内贸加工中“欠债”问题拖垮企业。2007年,国内需求成为拉动行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国内市场也逐渐成为服装企业的主要战场。在这个市场预热的特殊时期,众多“品牌”应运而生,很多新生品牌采用虚拟生产而省去较为庞大的固定资产投资,再利用特许加盟方式铺开销售渠道。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自身没有足够资金支持的“品牌”企业主要依靠赊欠加工商账款和收取加盟费、订货定金、订货费等作为自身资金周转之用,而市场业绩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则是个未知数。而拥有小规模生产能力的中小企业则是这些“新品牌”的主要加工商,他们希望通过宽松的还款政策稳定住国内客户,因此导致小企业的应收账款雪球越滚越大,使得企业不堪重负,难以维持正常生产运转。

    三是上游企业关停现象波及小型服装企业。小型服装企业的上游面辅料供应商往往也是纺织行业中的小型企业。2007年,纺织企业受到“环境标准”要求的限制,众多排污环保、节水节能指标不能达标的小型纺织企业被迫关闭,从而切断了小型服装企业的供应链。首先是造成小企业采购较低价格原料的困难,同时也造成这些企业通过上游企业分解资金压力的能力降低。

    四是政府正面引导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关停。在我国部分服装产业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已经意识到小企业面临的生存危机,尽管这些企业还没有真正面临“倒闭”,但政府已经积极采取一些措施引导缺乏竞争力的小企业暂时或永久“关停”。很多小企业在政府的劝导下,意识到继续按照以往的做法确实难以维持长久发展而在妥善处理员工等善后问题后主动关闭。由于小企业关闭而产生的劳动资源很快被当地或周边地区的其他企业或其他行业吸纳。

    产业资源是有限的,产业越成熟,产业资源的集中度也就越高。服装行业是充分竞争行业,产生“垄断”现象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随着发展的深化,产业资源依然会向大型优势企业流动,“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的现象在所难免。这是服装产业升级的必然结果,也能够从一定程度上规范区域价格竞争秩序、缓解用工矛盾。另外,作为“低门槛”的服装行业已经开始利用市场竞争和资源配置杠杆建立起良性的退出机制;利用资源配置和信用机制建立企业有效的进入机制。这将对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新圈地运动”拉开梯度转移帷幕

    2007年,服装行业大企业纷纷出手开始了新一轮“圈地运动”,原来在从业于沿海发达地区回乡创业的“新企业家”队伍也在内陆省份开始圈地建厂,圈地的目标主要集中在江苏苏南地区、安徽省、江西省、四川省、河南省、重庆市等省市地区。杉杉、雅戈尔、报喜鸟、红豆、波司登等上市公司率先在上述地区大规模投资,法派、培罗成、高邦、凯撒等大企业也将西服、衬衫、职业装等大类产品生产线迁往外省。同时,承接转移的内陆地区也在进行着“招商战”,通过专业工业园区建设、服务手段升级、劳动力供给和培训、经济政策优惠等手段来吸引优质资产投资。《中部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暂行办法》等法规政策也推进了梯度转移进度。

    梯度转移的原因主要有几点:承接外销订单转移。鉴于劳动力供给不足、成本上升、能源紧缺、环境保护等因素影响,沿海地区以无法按照原有价格完成附加值较低的产品加工,海外客户在寻找转移这类产品加工的承接地,一部分订单转到了比我国更具报价优势南亚国家,另一些订单则转向了有一定产业基础的中国内陆省份。转移的主要产品有针织服装、休闲类服装、童装、牛仔服装等。

    属地化销售的产品本土化生产。过去几年,一些沿海地区品牌争相开辟中西部地区市场,经过一段时间的竞争淘汰,部分品牌已经稳固了中西部地区主要城市市场,并以此为原点向周边城市和地区辐射。为了满足市场对产品更新速度的需求,一些品牌将部分生产转移到这些内陆地区。不仅生产,还包括物流系统建设的触手也伸入了中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

    沿海大企业将大规模流水线性产品转移至内陆省份。迫于劳动力、能源、成本等因素,沿海大企业已经开始将批量较大、变化较小、交货期要求较低的,例如:职业装、西服、衬衫等大规模流水线性产品转移到内陆省份。

    “回乡创业”团队成为内陆省份产业大军中亮丽的风景。比沿海地区大企业更早看到中西部地区开发价值的恰恰是从这些地区走出去的“打工者”。近两年,一些拥有一定资金和企业运作、市场经验、掌握一些客户群体的职业者回归故乡,成为内陆省份创业大军中的中坚力量。

    内陆省份吸引投资也在竞争。近两年,安徽、江西、四川、河南、重庆等内陆地区都在纷纷兴建专业工业园,不仅对承接梯度转移提供优质的硬件服务,更在税收、土地使用等优惠政策、劳动力培训和劳务市场建设、物流和金融服务、生活区服务建设等方面大做文章,例如:河南省提出“一站式”服务和“首席服务官”概念都能够体现出内陆省份承接转移的决心和信心。各地方行业协会也在不遗余力地为承接转移牵线搭桥。

    “商业创新”精彩纷呈

    2007年,行业内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PPG一石击起千层浪,不仅引出了一系列的“追风”,更是博得了持续一年的关于商业创新模式的激烈讨论。2007年商业创新可谓精彩纷呈,报喜鸟高调推出了全国第一个服装直销品牌“宝鸟”、

    ITAT跨行牵手百事公司、OUTLETS大受追捧、尾货市场瞄准库存等等。企业的促销手段也不断升级,除了奥运经济以外,美特斯·邦威、安莉芳、才子的“体验消费”;真维斯等“爱心”活动;吉芬、例外、劲霸、庄吉、耶莉娅、利郎等在国际秀台轮番上场;安踏、匹克结盟NBA,也有品牌走专业技术路线,打出“专家”、“标准”牌,2007年,服装行业商业竞争精彩纷呈。

    社会责任造就和谐商机

    近几年我国劳动法不断的深化执行,在国际市场对劳动用工标准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深,“社会责任”逐渐成为行业发展的一大关键词。2007年,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CSC9000T“10+100+1000”工程带动下,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建设也如火如荼地展开起来。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客观需求。晨风集团经过两年考察期成为了美国劳动公平协会在华第一位会员单位,大大提升了晨风集团的国际美誉度和信誉度,也为该集团带来了更多的优质客户,使晨风集团在人民币不断升值、出口退税下调、劳动力成本上升等诸多不利因素下依然取得了快速发展,成为出口行业的成功范例。
 
2008年服装行业趋势分析

    2008年行业面临结构性大洗牌。全球经济环境对出口影响进一步显现,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带来的成本和用工方面的连锁反应,人民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加大等等因素,中小企业生存环境更加严峻。同时,大企业通过产品结构升级、产业资源重组、梯度转移、品牌创新、渠道多元化、扩大融资等手段化解危机,取得企业的全面升级和发展。产业资源争夺将更为激烈。国内市场成为众企业力拓的焦点,国内市场升级伴随国内市场竞争升级,国内市场2008年的表现必将异常精彩。内陆地区成为产业发展新亮点,产业规模和市场规模都将进一步扩大,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的产业分工进一步明晰。在2008年产业调整期内,产业规模和生产规模不会有较快增长,而更多的优势企业将脱颖而出。

    发展环境促成行业“二收”

    一收产业规模;二收产量规模。经过2007年较为明显的淘汰更新,服装行业企业总数量已经不像前几年那样快速增长,而是总体保持不变。在没有市场新的增长点出现的情况下,国内生产规模不会一再扩大。企业的进入和退出在市场需求和资源供给等作用下较以往更加审慎,企业对于扩张会更加理性。新劳动合同法实施直接拉动人力成本上涨并加大用工难度,无形中也将抑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扩大。另外,2008年,在全球经济环境对出口影响进一步显现,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带来的成本和用工方面的连锁反应,人民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加大等诸多因素影响下,中小企业生存环境更加严峻,中小企业关停现象仍将在一定时期内延续,外资企业撤离现象也不会就此止步,行业洗牌现象加剧。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已经不适合扩大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梯度转移将加速进行,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的产业分工进一步明晰。

    “数量增长”时代已经基本结束。我国服装市场升级对产品供给数量的要求大大降低,大多数企业已经从产品营销,即:生产出大量库存在批发市场中等待销售的模式,转向商品营销,即:按照市场需求和订单需求具有较强计划性地安排生产和销售,个别企业,例如:白领,已经走向文化营销,即:强调产品的形象、品位口碑和附加值,而数量要求反而下降。服装行业不会出现上世纪90年代中末期到本世纪初期出现的“大爆发”现象。出口数量在国际需求和国内经济和产业发展和变革的合力作用下也不会出现“释放”现象。因此,2008年我国服装行业生产也将呈现收敛化趋势。

    行业突围“二放”势在必行

    一放渠道网络;二放资本链。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品牌竞争仍将持续,企业在一线城市、省会和重点城市进行自营专卖店、商场自营专柜等投放的资金力度将会加大。但在这一领域部分品牌已经占有较稳定的市场地位,并且在这个市场层面上,海外品牌和外资企业更具竞争优势,因此,国内品牌必须进行渠道的纵深延伸,二三线城市甚至农村乡镇将成为大众化品牌渠道拓展的主要战场。针对城镇、农村消费的商业形态也将应运而生。

    资本在未来企业乃至产业发展过程中起到越来越巨大的作用。在这个行业拐点之上,企业发展“不进则退”,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不断创新升级,企业升级需要资金,在银行信贷对纺织服装业从紧政策影响下,企业只有另辟蹊径,企业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的融资行为将比以往更加普遍。服装企业策划上市也是暗流涌动。在这个阶段要防止“过热”倾向,应在市场需求客观条件下、在企业能够承担的义务和风险能力范围内谋求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国内市场成为企业主战区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规模以上企业统计显示,近年来我国服装行业出口交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一直呈下降态势,2007年,该比重已降至41.33%,5年内下降了10个百分点,内需增长已经超过了外贸增长速度,国内需求成为拉动行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国内市场也逐渐成为服装企业的主要战场。海外品牌从奢侈品牌到大众品牌、从零售连锁到自营专卖,在2008年必将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攻势。国内品牌间、国内品牌与国际品牌将展开激烈的市场争夺战。渠道网络的扩张、物流体系的完善、品牌推广的策略等方面都将有推陈出新的举措。在市场价格相对稳定而供货成本不断攀升的矛盾下、在市场供给相对饱和与有效供给相对不足的矛盾下,价值创新成为品牌生命力的一大支柱。

    “资本”走向台前“整合时代”来临

    服装企业竞争从"单打独斗"到"合作双赢",在积累了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后,企业意识到依靠自身力量和通过某些不稳定纽带维系的合作都不能维持企业的持久健康发展,惟有实质性的"整合",将产业资源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2008年开始,服装行业将迎来一个品牌与品牌、企业与品牌、企业与上下游产业企业间的全面整合时代。新一轮行业洗牌的一大特征也体现在一批企业被淘汰的同时,一批企业被其他企业甚至外行业企业资本整合。在这个时期,服装企业整合下游商业企业或将成为行业创新的亮点。

    与国际资源融合产业攀上新境界

    所谓利用国际资源不是单纯的走出去,也不是单纯的请进来,通过资本联姻达到与国际资源的合二为一将达到对国际资源最为有效的利用。2008年元月,雅戈尔集团以1.2亿美元收购美国KWD的全资子公司KellwoodAsiaLimited持有的SMART100%股权,和KWD持有的香港新马服饰100%股权,不论此事件是否能够拉开中国服装企业与海外服装企业相互整合的帷幕,可以借此预见国际间产业资源的流动和融合必将加速。未来10年,中国将诞生若干真正意义的跨国集团。

    2008年,行业发展仍然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和不利因素,伴随着行业洗牌,行业也将更加优化。在"适者生存"的法则下,行业企业自然淘汰速度加快,企业间两极分化现象加剧,为求生存再求发展,企业将更多地运用先进有效的经营机制提高企业和品牌的国际竞争力,更多地采用先进技术、营销管理手段提升企业内力,将更多地利用不同金融手段来维护企业的资金链充沛畅通,将更多地使用法律武器来维护企业乃至行业发展良好环境。逆境中,2008年中国服装行业将迅速成熟起来,开创服装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纪元。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