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国内资讯(08年前)
中国何以应对国际贸易摩擦
中美关于纺织品的第六轮磋商将于10月12日至13日在北京举行。业内专家评价说,虽然前5轮磋商没有达成协议,但双方对于磋商的态度仍然是积极的。
今年1月1日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后,美欧以中国纺织品出口增长过快为由,启动了特别保护程序。5月份,中国和美欧的纺织品贸易战似乎一触即发。但在各方的努力下,经过艰苦的谈判,中欧在6月份签署了关于中国输欧纺织品的备忘录,又于9月份在纺织品滞港问题
上达成共识。中美也仍然坐在谈判桌前,磋商、合作仍被双方视作解决贸易争端的理想选择。
其实,纺织品贸易的争端只是经济全球化下贸易摩擦的冰山一角。
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在结束中欧关于中国纺织品滞港问题的谈判后说:“中国过去的贸易量很小,现在的贸易量很大,不仅纺织品有竞争力,其他不少产品也具备一定的竞争力。总量大了,竞争力又这么强,必然要关乎其它一些国家的市场,并形成正面交锋,由此产生贸易摩擦,谈判也就成家常便饭了。”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幼文说:“近年来发生的对外经济摩擦并不是简单的价格与汇率水平问题,而是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结果。”
商务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除纺织品特别限制外,今年共有13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44起,涉案金额15.4亿美元。贸易摩擦从货物贸易开始逐步涉及到中国的汇率、税率政策及体制层面。
商务部公平贸易局局长王世春说:“中国作为一个贸易大国,面临的贸易摩擦是长期的,不是短期的;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为此,我们必须以平常心正确认识,高度重视,积极妥善应对。”
在处理贸易顺差的问题上,中国政府高层官员也多次明确表态,中国并不追求贸易顺差,中国希望与贸易伙伴共同努力,在发展中解决贸易不平衡问题,实现互利共赢。
9月5日至6日,中国与欧盟在北京就中国输欧纺织品滞港问题展开艰难的谈判,谈判几度陷入僵局,但是最终双方“五五”承担了滞留在欧洲港口的8700万件纺织品。实际上,当时滞港的输欧纺织品,绝大多数都是欧盟进口商、零售商已经付过款的。滞港卡关的损失主要是由欧盟的进口商、零售商承担。但中国作为负责任的贸易大国,在处理这一问题上,并没有袖手旁观。
实际上,在纺织品贸易上,中国并不是纺织品出口增长的惟一赢家,而且没有得到利润的大头。
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增长中,外资企业的纺织品出口占到总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今年取消配额产品的出口增量有70%是外资企业完成的,而且中国出口的纺织品大多是贴牌、定牌生产,中国只赚取不到10%的加工费。
同时,从中国纺织品的大量出口中更多受益的还包括持有品牌和订单的发达国家进口商、零售商和消费者。
薄熙来在回顾中欧纺织品谈判时说,“谈判中需要有平和公正的心态,既要顾眼前,求实惠;也要看长远,顾及对方的关切。”
除了在国际经贸舞台上以平等合作的态度积极加强与各方的沟通、磋商,经济学家们同时呼吁在内部实行更深刻的体制改革和战略调整。
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说,随着入世后过渡期的到来,迫切需要我们尽快熟悉国际通行规则,更加严格地制止一些企业漠视劳动者的基本权益、破坏资源和环境的做法,这既是实现以人为本目标的需要,也是控制企业间恶性价格竞争的需要,可以减少因廉价出口而带来的贸易摩擦。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也认为,低成本、低价格是中国企业现实竞争的优势所在,但这不应成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一劳永逸的“杀手锏”,更不能成为中国产业的长期贸易利益所在。实现竞争优势向高层次的品牌、技术等方面转移,才是中国企业应对贸易摩擦的根本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