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国内资讯(08年前)

2005年我国纺织业经济运行形势分析

来源:中国纺织网 | 发布日期:2005-12-12

      从今年前10个月的情况来看,我国纺织业经济运行总体上保持着健康持续的高速增长态势,预计今年全年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将实现销售收入2万亿元,实现利润约660亿元,全行业出口将达1160亿美元。分析认为,今年中美、中欧纺织品谈判已达成协议,能为明年的纺织品贸易创造相对稳定的环境,但我国纺织业仍面临一些发展困境,需要全行业致力于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档次,推动产业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也需要政府及时调整我国纺织贸易政策及产业政策。

  一、2005年纺织工业进一步呈现加速增长和效益提升的态势,出口仍在稳步增长

  尽管受到美欧贸易摩擦的严重干扰,以及出口征税、人民币升值政策等不利因素影响,但我国纺织行业依靠产业进步,特别是深加工企业竞争力提升,在2002-2004年的高速增长基础上,2005年进一步呈现加速增长和效益提升的态势,出口仍在稳步增长。以下统计数据足以说明这一点。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10月我国纺织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现行价)16329.3亿元,同比增长25.94%;产品销售收入15680.2亿元,增长26.33%;利润总额503.5亿元,增长31.11 %,超出上年全年增幅近1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除化纤行业利润下降30%之外,其它各行业均实现继续增长。化纤、纱、布、服装等主要产品的产量分别达1309.30万吨、1119.00万吨、296.73亿米、1156799万件,同比分别增长12.07%、24.36%、17.60%、18.16%,比去年同期的增幅均高出2-8个百分点。

  据海关统计,今年1-10月,我国纺织品和服装进出口总值为1111.7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33%,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9.68%,实现贸易顺差831.34亿美元。1-10月,纺织品和服装出口总值为971.54亿美元,同比增长22.31%,占全国外贸出口总值的15.81%,。其中,纺织品出口363.19亿美元,增长25.05%;服装出口608.35亿美元,同比增长20.74%。1-10月,纺织品和服装进口总值为140.20亿美元,同比增长2.09%。其中,纺织品进口127.15亿美元,增长1.99%;服装进口13.05亿美元,增长3.11%。从数据上看,前10个月,六大类纺织产品的出口金额同比均有大幅上升:纺织纱线出口达41.54亿美元,同比增长17.28%;纺织织物出口126.49亿美元,增长17.24%;纺织制品195.16亿美元,增长32.65%;针织服装608.35亿美元,增长20.74%;梭织服装217.02亿美元,增长18.96%;服装附件266.71亿美元,增长24.02%。

  十五期间,以技术进步为主要特征的固定资产投资,对纺织行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发挥了基础作用。2001-2004年规模以上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约3170亿元,使高档纺织品服装比重提高,其中面料一般贸易出口比重达85%以上,服装质量达到高档品牌的比重已提高到25%-30%,表现出纺织行业在国际产业布局调整中实力增强。今年1-10月纺织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3.1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0.3%。 

  二、行业运行整体向好的同时,反映出来的诸多问题应充分关注 

  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预测,今年全年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将实现销售收入2万亿元,实现利润约660亿元,包括规模以下企业的全口径销售产值约为3.3万亿元;全行业出口将达1160亿美元。杜钰洲在谈到我国纺织工业现状时指出,近年来,我国纺织工业不仅规模迅速扩大,竞争力也有所提高,部分产品开始进入高端市场,有些品牌已进入发展中国家和部分发达国家,但产业面临的挑战更需要关注。从前10个月的数据上分析,在今年全行业经济运行情况向好的同时,也反映出一些问题。

  --世界纺织品自由贸易回归既有利于中国纺织工业发挥比较优势,同时贸易摩擦明显增加。一些发达国家坚持贸易保护主义立场,其他国家也纷纷表示要对我纺织品设限,这都说明自由贸易并非一帆风顺,贸易保护主义成为制约我国纺织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发挥比较优势的主要因素。

  --伴随产业融入全球化进程加快,除贸易摩擦外,企业面临的汇率、利率、税率、原料和区域政治因素的风险加大。应对石油价格波动、国际性汇率变化、区域政治变化等,也已成为影响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现实之下,我国纺织产业的升级与创新需求变得更为迫切。 

  --市场化环境的进一步完善,对我国纺织工业的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以棉纺织业为例,由于重重原因,使中国纺织企业用棉价格高出国际市场20%左右,使其竞争能力被明显削弱。同时应当看到,全球纺织产业及市场结构都在经历着新的调整,我国纺织业也必须在调整中适应。虽然发达国家纺织工业的规模趋于萎缩,但他们掌握着品牌,掌握着市场渠道,其竞争能力并没有消弱,赢利能力并没有减少。在今年的产业调整中,已明显暴露出我国纺织企业在自主创新、原创品牌和现代营销管理、产业整合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大部分利润仍控制在中间商、品牌所有者手中。 

  --产能过剩的问题突现出来。最近几个月纺织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出现反弹迹象,40%的增幅明显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也高于纺织品出口和内销的增速。由此可见,未来纺织行业产能过剩的格局依然存在。在出口面临压力的情况下,内需能否有效拉动纺织品需求,支持产能的不断扩大,这个问题值得关注。

  --棉花产需缺口加大,价格上涨加大了企业成本压力。据中国棉花协会最新分析,今年全国棉花总产量预计为545万吨,较上年度减少87万吨,减幅13.8%。由于棉纺织工业快速增长,预计2005年度棉花总需求在940万吨左右,比上年度增加80万吨,增幅10%左右,产需缺口加大。今年9月中旬以来,国内棉花价格出现持续上涨态势,由5月至9月的13300元/吨左右,上升到10月中旬的14100元/吨,上涨了800元左右。众所周知,棉花是纺织行业的主要原料,占我国纤维加工总量的50%,占棉纺企业的70%。棉花产量不足,价格波动成为影响纺织行业赢利的重要因素。  


  三、明年乃至更长时间里,纺织工业应着手解决产业面临的几大困境

  1、内忧外患之下,提高创新能力重在落实。

  谈及我国纺织工业的未来之路,杜钰洲表示,上个世纪末我国纺织产业结构调整以压锭为代表,取得很大成功。而现在的调整就是要提高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产业升级,创新则是重中之重。
  事实上,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已经提了多年,相关协会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真正需要动起来的是企业,只有各子行业的龙头企业从认识到行动上提高各自的创新能力,方能让整个纺织业的创新能力提高成为可能。以纺机为例,近几年来我们的纺织产品质量与档次的提升主要来源于企业生产设备的升级,企业在固定资产上的投资可以说是逐年增加,由此形成对高档纺机的大量需求。而现实是国产纺机不能满足企业需要,高档纺机严重依赖进口。海关统计表明,我国纺织机械产品的进口平均单价是出口的十几倍。据此看来,作为纺织的配套产业,我国纺织机械行业的创新能力、技术水平、产品档次均不能满足当前纺织产业升级的需要,多数纺机企业仍满足于仿造国外大路产品,极少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而在纺织产品上的情况也是一样。我们进口的成衣均价也是出口的数倍乃至十数倍,我们的企业仍有不少满足于赚取加工费,小部分企业努力在创自有品牌,但市场比重太小。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提出了提高纺织业创新能力的三大重点:一是原创技术的创新,包括从纤维材料、加工技术到产品全面创新。要以产品为载体,寻找我们自己的原创技术、培育自主品牌,这才是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二是要在营销管理上创新。发达国家经过多年的调整把加工转移给我们,我们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也可以把加工转到其他发展中国家,但品牌和市场控制在我们自己的手里。三是要发挥团队优势,也就是共同活动方式。让整个行业动起来,实现上下游的整合,产学研的整合。如果纺织各子行业的十强企业能将目标放在创新上,企业都能切实地将一定比重的利润用于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开发,专业研究院所能真正与企业合作、互动起来,带动整个行业的创新风气形成,创新能力提高才能成为现实。

  2、理性看待我国纺织业目前所面临的贸易环境,把在国际市场上遇到的打压转换成推动产业升级的动力。

  美国商务部11月23日宣布,美国已经放弃了所有未决的对中国纺织品进口作出配额限制的请求,美国纺织团体对中国纺织品进口所提出的24项未决的“特保”请求已经被放弃,但美国仍将继续监视中国纺织品的进口情况。同时,美国部分纺织品商仍然“死咬不放”。美国制造业贸易行动委员会执行董事AuggieTantillo在一份声明中说,美国纺织工业将继续监视中国纺织品和服装的进口情况,他们将密切监视未被协议覆盖的商品,并且随时准备在2006年提交特保申请。他说,因为综合双边协议保留了美国纺织工业继续提交特保申请的权利。

  今年是我国纺织品面临国际市场最不利的一年。可以预见的是,明年乃至更长时间里,欧美等主要纺织品进口国仍将一方面得益于来自中国的价廉物美纺织品,另一方面出于对保护本国正在衰退的纺织产业、维持地区经济、就业、国土安全、社会稳定等方面的考虑,利用反倾销、保障措施等贸易保护手段,继续对中国纺织品实施限制进口政策,通过与周边国家签署双边或区域性优惠贸易安排弱化中国纺织品的竞争优势,在世贸组织等多边体制内,联合其他中小发展中国家鼓吹中国威胁论等。这一切都需要我国纺织业界的理性看待与积极应对。

  换一个角度去思考,我国纺织业可以将这种不利局面当作鞭策力,在压力之下积极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市场与政策的“双手”,靠市场去淘汰劣质生产力;靠政策去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在政策上可以考虑设立纺织业投资准入门槛,以控制产业投资的盲目扩大和产能的非理性增长;重点惩处那些利用淘汰设备继续扩大和转移产能的行为;可以利用税收杠杆,提高企业研发投入的积极性,把目标转向产业升级;可以政策性地鼓励产业整合,促进区域性纺织业集聚的形成和发展;加强基础性研究和投入,逐步掌握原创性技术和科技成果,并将科技成果转化成经济效益。

  3、应对长期存在的贸易摩擦,需要政府及时调整我国纺织贸易政策。

  业界必须有心理准备:我国纺织品所遭遇的贸易摩擦将长期存在,涉案产品范围、涉案地区也将不断扩大。为此,政府部门和纺织业界应当共同努力,在面对国际贸易摩擦时积极抗辩和谈判,尽力争取到最有利于我方的结果。与此同时,我国也要及时调整纺织品贸易政策,使之与国际市场规则接轨,更有利于纺织品出口。

  有分析人士指出,我国调整纺织品贸易政策可从以下方面着手:在理顺与主要纺织品消费国贸易关系的同时,积极鼓励开拓其他海外市场,尤其是亚洲市场;鼓励民间企业用民间资本进行跨国贸易投资,利用相关国家的资源禀赋进行全球化运作;帮助企业在主要进口国市场加强渠道、品牌建设,掌握零售、分销等环节的控制力;尽快颁布各类纺织服装产品出口技术性标准,用市场化手段来设立出口门槛,限制低端的加工贸易无序发展;适当调整与出口相关的税率政策,减少对低档纺织品出口的政策刺激作用。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