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国内资讯(08年前)
热炒输美配额企业成本上升 山东纺织产业被动变局
12月10日,商务部正式公布2006年度输美纺织品出口配额招标初步结果。记者发现,公布的全部21种受限纺织品的最低中标价格几乎都高出设定的投标底价数倍,某些热门品种甚至高达10几倍。比如447类(男式毛制裤子)的最低标价为12元/打,实际开标价格为192元/打,比最
低限价高15倍;而山东省最具出口优势的纺织品之一,363类(起绒毛巾)的开标价为1.34元/条,也比最低限价的0.1元高13.4倍。虽然如此,像山东亚光纺织集团这样的主要毛巾出口商还是不惜血本,将自己能够投得的最大数量一举拿下。
输美纺织品配额作为一种数量有限的资源,本来就“僧多粥少”,引得出口企业纷纷争抢导致标价高企本是意料中的事情。企业自然别无选择,要想出口美国就必须拿到这或多或少的“通行证”,而随之带来的成本上升,对一些生产中底端产品的出口商来说绝不是什么福音,纺织行业自身的产业结构调整将随之而来。
近3万企业竞标
按照商务部有关规定,2006年度输美纺织品服装配额采取了业绩分配和公开招标两种方式进行管理。业绩分配数量占协议数量的70%;公开招标数量占协议数量的30%,分两次进行。本轮招标数量为中美纺织品协议2006年配额总量30%中的60%。有消息显示,此前,广东、浙江、江苏、山东、上海等五省市成为输美配额分配的主角,共拿到了全国分配量的八成多,这些地区的纺织企业成为最大赢家。记者了解到,由于山东省的纺织产品以纱布为主,服装类优势并不明显,所以在输美配额分配中与排在前面的粤、浙、苏等省份还存在较大差距。
与以往的配额招标不同,这次招标条件相对宽松。以前的配额制度曾广遭诟病,甚至被指为是“国有企业俱乐部”。而这一次输美纺配招标,根据企业的出口实绩,许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获得了投标资格。
记者了解到,根据现行规则,有资格投标的企业多达28296家,这些企业多分布在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其中粤、苏、浙、鲁、沪五省市共计近22000家,而数量最多的广东一省即多达7500家。
有分析认为这一方面体现了配额的市场化气息,对企业优胜劣汰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投标企业众多,意味着蛋糕有可能被分得太散,竞争压力增大,价格被拍得很高对企业来说,也存在较大的风险。
投标的过程异常激烈,各投标企业剑拔弩张。据了解,开始投标的第一天(12月6日上午8点正式开始)各企业大多都没有投标,处于观望状态。其时,山东如意集团副总裁杜元姝对记者说:“目前我们暂时还没有投标,肯定要投标,但是价格方面还没有确定,明天或者后天再看市场反应吧。”投标肯定要投,但是怕投不中,这是当时一些大企业的普遍心态。
12月8日,原定投标的最后一天。由于竞标太过激烈,曾一度出现网络拥堵瘫痪,从而使原定3天的招标期限又顺延了一天,到12月9日方结束。企业的积极参与,最终除了使招标价格成倍翻番外,还使参与投标的6000多家企业中的3000多家顺利中标,占了一半多。
成本上升 产业变局
在招标前,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招标办公室就发出了“投标有风险,企业须谨慎”的提醒,告诫企业“投标价格是指招标商品的有偿使用价格,而不是指商品的出口价格。”招标商品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其价格将随市场的变动而变动。现在看好的价格,未必全年都是好价格。
但是,既然是稀缺资源,就必然引起争夺,甚至投机也会尾随而来。
“此次参与投标的企业为数众多,不少是首次投标,对招标的规则和风险把握不够。正因为此,此次竞标特别激烈,个别类别的最低中标价接近配额时代的标价。”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招标办公室人士透露。
许多企业,特别是种类齐全、出口量突出的大中企业会觉得配额“僧多粥少”,感叹到手的配额太少不够用的企业不在少数。青岛即发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玮东说:“明年我公司的内衣出口指标很高,但其他几个品种的配额却很少,有的种类只有49打的指标,根本没办法使用。”
对美纺织品出口的大局已定,数量上稳定增长是无疑的。但是,高价获得的招标份额将在一定程度上拉高企业的整体成本。山东亚光纺织集团总经理王红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公司在这次招标中拿到了100万条毛巾的配额,其中每打中标价为2.1美元,平均每条毛巾的出口成本增加了0.175美元。“对于公司出口的高档毛巾而言,价格是可以承受的;但对于低档产品而言,出口就意味着亏损。”
这同时意味着,市场竞争的力量将推动产业升级的进行。欧美市场是典型的高品质高利润市场,这也难怪出口企业都希望开发欧美市场。据了解,受旧的配额体制取消的鼓励,从2004年底开始,山东等地的企业也在保持对日、韩和我国香港地区出口优势的同时,投入了相当精力开发欧美市场。
“今年前10个月,山东对日本的增幅只有12%,对韩国和香港地区出口还是负增长,但对欧盟的出口增长超过了62%。企业都是追逐利润的,目前只要有机会,它们还是看好欧美市场的。”山东省外经贸厅贸发处纺织品业务负责人高瑞武表示。
当然,政府部门是希望引导企业规避风险的。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引导能否发挥足够的效力,已经成为各级主管部门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现在的困境在于,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管理职能已经大大减少了,但企业的市场冲动如果缺乏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的有效引导,很难实现自我调整。2004年以来,有关专家和协会对产业升级的强调和对贸易摩擦的提醒由来已久,但未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就是证明。”高瑞武说。
市场的问题还需要市场来解决。从这个角度出发,本次招标部分产品中标价格偏高被一些企业认为是好信号:通过市场竞争促成了出口价格的小幅上扬,既有助于减轻国际市场频繁指责我国产品“低价倾销”的压力,也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刺激企业从以往“量增价低”模式转向“优价优质”模式,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