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国内资讯(08年前)

我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优势比较明显

来源:国务院办公厅 | 发布日期:2006-01-04

    “十五”期间,我国纺织行业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成为国际竞争优势比较明显的重要产业。

    行业保持快速、稳定、健康发展。2005年,纺织全行业销售产值预计达到33,000亿元,比“十五”初期增长115.7%,年均增长16.6%;纤维加工量预计达到2600万吨,比“十五”初期增长91.2%,年均增长13.8%。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增加值预计达到4856亿元,比“十五”初期增长119.1%,年均增长17.0%;化学纤维产量和纱产量预计分别达到1600万吨和1370万吨,比“十五”初期分别增长130.2%和107.6%,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2005年以来尽管遭遇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原油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以及加征出口关税等影响,全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行业经济运行保持良好态势。2005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利润总额预计将达到660亿元,比2000年增长123.8%;行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4.46万元/人年,比2000年提高30%;全行业供需衔接基本平衡,产销率保持在97%左右。

    技术装备水平快速提升。“十五”期间,原国家计委投入4000万元专项资金实施大容量聚酯项目产业化工程,并通过产业政策支持和鼓励,对聚酯装备国产化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国产化聚酯技术和大型聚酯成套装置的开发成功,打破了国外公司的垄断,大幅降低了投资成本,万吨单位投资从1.5亿元下降至1300万元,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聚酯工业的快速发展;棉纺织行业90年代末国际水平的设备比重达到55%,比“十五”初期提高23个百分点;出口服装的面料自给率达到70%,比“十五”初期提高20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化纤、棉纺织、服装、针织4大主体行业竞争力明显提高,家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得到快速发展,服装、家用、产业用三大类终端产品纤维消费量的比重由“十五”初期的68:19:13转变为54:33:13;纺织行业纤维消费结构逐步向需求型、功能性转变,化学纤维在纤维原料中的比重上升到64.9%,差别化纤维比重达28%;棉纺行业精梳纱、无结头纱、无梭布的比重从“十五”初期的20.2%、40%、21.4%提高到23.3%、58%和50%。纺织工业布局加快向江浙等东部优势地区集中,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和提高。江苏、浙江、广东、上海、山东、福建东部沿海5省1市纺织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由“十五”初期的74.5%增长到2004年的80.8%;东部化纤产能已占全国的87.7%,年产5万吨以上企业从“十五”初期的25家增加到73家,产能之和占总产能的比例从38.5%提高到67%。

    出口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2005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预计达到1160亿美元,比“十五”初期增长118.9%,年均增长16.9%;纺织品服装出口中一般贸易比重近70%,比“十五”初期提高了14个百分点;纺织品出口比重由2000年的30.8%上升到2004年的36.7%,出口服装产品档次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十五”以来,纺织行业累计实现贸易顺差3178.6亿美元,是全国同期贸易顺差总额的1.67倍。

    对促进就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继续发挥重要作用。2005年,全行业从业人数达到1900多万,比“十五”初期净增600万;纺织行业的发展有效的拉动了农业、畜牧业、石化、机械、物流、商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纺织行业每年使用国产天然纤维700多万吨,关系到1亿农民的生计,从业人员中70%以上来自农村,每年增加农民实际收入1000亿元以上,对解决“三农”问题做出突出贡献。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