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国内资讯(08年前)
2006:面料贸易在希望中提速
引子:2005年后配额序幕拉开,中国纺织品贸易度过了波涛汹涌的一年。2005年预计全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将达到1160亿美元。2006年中欧、中美的纺织品贸易协议已经签订,贸易环境日趋平稳,整装待发的中国纺织行业2006年还将遭遇什么?
2006:贸易摩擦不容忽视
2005年是一个贸易摩擦的多发之年,在11月8日,中美双方签署的《中美关于纺织品和服装贸易的谅解备忘录》中,针织布、化纤织物等面料产品也赫然在列。
虽然美国设限的面料产品在我们的出口面料中只占一小部分,但是这种贸易摩擦的趋势不容小觑。在服装等相关产业发生的贸易摩擦是否会在面料行业上演呢?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中贸研究部梅新育博士说,在今后三年内仍可能发生新的贸易摩擦,美欧业界仍可以反倾销、过渡期保障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来限制中国纺织品的出口。
“反倾销的事件现在虽然只有几起,但是随着特保的结束,很有可能会上升。”梅新育表示,“大部分贸易伙伴都没有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特别是我们纺织服装产品出口最大的单一国家市场–––美国。在短期内得到解决是有难度的。现在我们企业的现实出路是尽量争取整个纺织行业的市场经济地位,让美欧和日本等国家认可我们纺织行业的市场经济性质。”
2005年我国纺织行业被反倾销起诉立案7起,特保立案2起,反倾销结案3起。国家商务部外贸司副司长孙际文表示,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日趋抬头。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反倾销,反倾销采取的征收高关税,还有第三国替代的问题,将使我们的产品有退出市场的可能。
技术性贸易壁垒也正在蔓延。欧洲的绿色壁垒正在呈现出向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领域迅速蔓延的趋势。绿色壁垒在顺应国际消费潮流、满足人们对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愿望、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无害的产品的同时,也正在成为各国在世界贸易向自由化发展过程中调整贸易关系、保护自身利益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也成为阻碍面料出口,以及扩大市场份额的重要障碍。梅新育认为,这种贸易壁垒在美欧中存在一种道德上的优势。我们的产品只能尽量满足他们的技术要求。当然我们也有争取主动权的办法,我们可以和美欧制定技术标准的机构合作,一方面我们对技术标准的走向可以提前了解,掌握先机;另一方面,可以避免他们的技术标准向限制我们的方向走,引导他们技术标准的走向。
要防治反倾销和过渡期保障措施,梅新育认为,我们的面料企业就必须加强行业自律。商务部曾出台过《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关于处罚低价出口行为的暂行规定》,现在的重点就是充实和落实这项规定。
2006:“走出去”是必然趋势
2005年巴基斯坦商务部长胡马云·阿卡特·汉曾给中国的纺织企业发出了一个充满诱惑的信号。他表示,欢迎这些企业到巴基斯坦,与当地企业合作或者自行投资建厂。对于设立以出口为导向的企业,巴基斯坦政府还将免除出口关税。
对于产品开发和经营管理日益成熟的面料企业来说,走出去是一个趋势。要建立自己的、世界级的纺织品牌,要有自己的销售网络,就必须在世界范围内建立我们的营销和生产型企业。
“走出去”是我们面料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应该看到走出去是一把机会和风险共存的双刃剑。对外贸易大学WTO研究院院长张汉林博士提醒说,我们的纺织产品要“走出去”就必须和当地的产业合作,和当地的社区合作,和当地的文化融合,否则会引来越来越多对中国产品敌视或仇视的态度。
除了上述风险,梅新育表示,向其他的发展中国家转移生产能力存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其他国家缺乏中国这样完备的基础设施,像中国这样完善的配套产业在全世界都少有。对于面料企业来说,国内配套的印染后整理技术相对来讲已经非常完备了。在其他的发展中国家,也许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会比中国低,但是综合多方面的因素,总体成本反而会高于中国。其次,在其他的国家设厂,将会面临很大的商业风险。比如:汇率的变动等。
“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我觉得首先要转变数量型的增长方式和价格竞争策略,构建中国的纺织品营销网络。”张汉林博士说,“我们现在面对的不单纯是贸易摩擦,还有要与国外产业共同发展的问题。我们需要营造一个双赢的产业发展模式,让更多的人从中国的发展中受益,分享中国发展所带来的利益,这样会使我们的贸易环境更好一些。”
2006:服务营销不可或缺
面料企业对市场的相关服务,主要就是说面料企业在设计开发方面的能力,以及整合整个产品供应链的能力。
从国际市场来看,缺乏完善产业市场服务的企业是很不稳定的。作为面料产业,我们需要的是想办法从产品开发、物流服务等方面,为客户提供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让他们对我们的面料企业的服务产生依赖性,这样我们的企业才能够获得稳定的发展。
从国际采购商的需求来看,现在的国际采购商不仅要求企业能够提供合乎要求的面料产品,还要求企业能够提供多种面料设计方案,以及与其对接的信息系统。我国面料企业在经历由OEM到ODM的转换,所以我们的企业必须加大面料开发投入,以及产业信息服务,只有那些能够提供完整、有效服务的,让那些买家能够依赖的面料企业,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薇博士介绍,2006年我国的流通领域基本都要全面放开了。最近有一些流通领域的外资企业,主要是一些批发企业向商务部报批,外资企业正在向我们的流通领域渗透。而我们的面料企业现在基本上还处于基本的生产制造阶段,很少有企业涉及到了营销领域,没有进入到市场的流通渠道,企业就会丧失一大部分利润,同时,也丧失了在市场上的主动地位,更不要说打造世界品牌了。
商务部研究院梅新育博士对记者说:“进入发达国家美欧市场的流通渠道,参与产品的设计和流通才是我们纺织企业发展的长期战略。在国际化产业链条中,中国纺织企业占据的只是制造这个基础产业,也是利润最薄的产业。品牌销售和设计才是整个产业链条中利润的集中点。进入了这两个领域,即使在数量有所限制的情况下,我们的利润也能够提高。当然,我们也有短期战略,就是希望我们的企业能够收购一些品牌、销售商及应有的设施环节,尽快地、多方面地融入到国际纺织产业链条之中。长短期战略二者相互补充,将为中国企业带来更多利润。”
2006:重在培育知名品牌
2005年12月商务部在全国自主出口品牌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2006年将拿出7亿元用于支持名牌出口企业发展,商务部将把实施品牌战略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这对于面料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充满鼓舞的信息。
在“2005年中国纺织十大品牌文化”的评奖中上海中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华茂集团有限公司等面料企业当选。华纺股份有限公司、帛方纺织有限公司、华孚纺织控股有限公司等面料企业获得了“中国纺织品牌文化优秀奖”。帛方董事长毕孝圣、华茂董事长华冠雄、华纺董事长邹鹏宏、上海中大董事长潘跃进当选了“中国纺织品牌文化建设杰出人物”。
用外国人的投资赚外汇是鲁泰纺织股份公司的成功经验。从一开始树立自主品牌的时候,鲁泰就开始走“用名牌带动自己品牌”的战略。鲁泰在创建自己的品牌“鲁泰格蕾芬”的同时,买断了法国的著名品牌“AD”在中国的独家代理权,通过世界名牌带动了自由品牌的发展。今天的鲁泰成了世界色织布最大的生产厂家,2005年全年的产量大约相当于日本全国的产量。鲁泰的成功让我们在惊叹之余,也不能不承认,走品牌道路才是企业发展的最佳选择。
盖奇纺织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王衍筑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说,“2006年盖奇准备参加‘美国拉斯维加斯国际纺织服饰展(ASAP展)’和‘德国杜塞尔多夫国际服装博览会(CPD)’等多个国际纺织面料展览会。对于盖奇来说,现在最重要的还是把我们的产品做强做精做专。”虽然王衍筑董事长的言语很谦逊,但是可以看出,盖奇是希望借助参加展会的机会,向国际厂商充分展示企业的产品优势,树立企业的良好国际形象,为企业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如何打造世界品牌,王衍筑认为,“国际的知名品牌不是短期之内,依靠广告就可以造就的,最重要的还是要在改造企业结构,产品结构上下功夫,提高产品的内在品位,扎扎实实的做好企业的基本功。”
打造国际品牌,对我们的面料企业来说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多年的锲而不舍地努力。一个知名品牌不仅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还要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磨砺和深深的文化积淀,这样的品牌才会有历史厚重感,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