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国内资讯(08年前)
我国纺织业面临调整难关
产能严重过剩 经营秩序缺乏规范
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规范治理贸易秩序是纺织业重要课题。2006年乃至“十一五”期间,我国纺织服装业将进入调整时期。
2005年,影响了世界纺织服装贸易长达40年之久的配额体制宣告结束,在享受纺织品一体化所带来的权益和机遇的同时,我国纺织服装业也遭遇了空前的贸易寒流,但我国纺织品出口仍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
据中国海关统计,2005年1~11月,全国纺织品服装进出口总额为1203.5亿美元,同比增长18.4%,占全国货物贸易的9.4%。实现顺差892.9亿美元,增长25.5%,是全国货物贸易总顺差的98.3%。
但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的利润却没有同步增长,甚至出现下降。
美欧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对我设限范围之广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原材料、劳动力、能源等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使许多企业难以为继。
从长远看,中欧、中美纺织品协议并没有解决我国纺织品贸易面临的国际环境深层次的利益矛盾,我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竞争将更加激烈,贸易争端将更加频繁和复杂;国内经济因素和产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也将对我国纺织品贸易带来诸多影响。
贸易保护主义呈现多样性
中欧、中美纺织品协议的签署在短期内为我国的纺织品贸易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贸易环境,但中美、中欧纺织品贸易并不会就此完全风平浪静,尤其是美国将继续通过纺织品问题迫使我在开放服务贸易、保护知识产权和人民币升值等方面做出让步。发达国家和地区针对我纺织品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将呈现多样性,如区域优惠安排、反倾销、社会责任标准、技术贸易壁垒等。
发展中国家将越来越频繁地与我发生贸易摩擦。与配额时代不同,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由过去的共同利益方变为利益冲突方,今后,发展中国家将越来越频繁地与我发生贸易摩擦。
处理与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关系较之处理与发达国家的关系,或许将更为复杂。化解贸易争端,实现合作共赢既是我国处理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主基调,也是面临的重大课题。
此外,在“十一五”中后期,即2008年后,虽然我国入世承诺的“242”段(纺织品特保)对我纺织服装的制约到此终结,但我们又将面临第16条特保条款和第15条反倾销调查的非市场经济地位的冲击。对此,须提前做好应对工作。
贸易秩序亟待规范
我国纺织服装业创新能力不强、研发水平落后,缺乏核心竞争优势。在纤维、织造、染整和设计等方面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明显差距。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弱,高附加值产品少,新产品产值比重低。出口结构不合理、缺乏品牌,缺乏核心竞争优势,将成为制约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重要因素。
我国纺织行业目前存在盲目扩张、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入世后,出于对配额取消的良好预期,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呈较快增长势头,2002年纺织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9.07%,2003年增长66.7%,2004年增长30.2%,导致产能严重过剩。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出口持续高速增长,但产业结构的矛盾也日显突出,有数量、缺效益,有规模、缺品牌,有技术、缺创新,有一定的市场多元化、缺产地多元化。纺织服装出口以量取胜、以低价取胜成为引发贸易冲突的重要原因。
纺织行业经营秩序缺乏规范。从2001年到2005年11月,我国经营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家数从21099家增加了44684家。企业数量的急剧增加,以及缺乏相应的有效的管理措施,导致出口经营秩序较为混乱。这一现象突出地表现在2005年配额取消后,对美欧的抢出口,致使大量的货物滞留美欧港口。恶性竞争还导致出口价格的大幅下滑,为贸易保护主义者提供了口实,招致更强烈的贸易保护。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规范治理贸易秩序是个重要课题。
人民币升值、电力短缺、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加大了运行成本,市场将出现新一轮企业重组浪潮。可以预计,2006年乃至“十一五”期间,是我国纺织服装业的调整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