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国内资讯(08年前)

长三角非织造布业压力巨大

来源:中国纺织报 | 发布日期:2006-01-18

    我国非织造业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很大,但由于技术落后,企业不强,外资进入抢夺市场,目前非织造业在全国占重要地位的长三角地区面临着巨大压力。

  非织造材料亦称无纺布。近半个世纪以来,非织造业不断吸收当代最新技术,已发展成为有别于传统纺织技术的新型纤维材料制造技术。其产品多种多样,从育秧布到汽车内饰材料挡泥板,从家居毛毯到军用服装,从卫生材料到环境保护,抵御洪水的土工布,非典时风靡全国的N95口罩,都是应用非织造技术的产品。国家重点工程长江口航道疏浚工程也大量使用非织造材料。非织造材料已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环保、医疗、工业、农业、土木水利、建筑、体育、家庭设施以至国防等各个领域,这一行业也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产业部门。因为非织造材料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和广阔前景,在国际上被喻为"朝阳工业"。

  根据有关资料,全球非织造生产部门2004年非织造卷材总产量为450万吨,价值160亿美元,面积达1100亿平方米。

  中国非织造工业异军突起,已一跃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1994年产量11.5万吨,2004年已经达75.5万吨,增速约8%。其中长三角地区的非织造企业,约占全国的1/3,产量约占2/5,已经形成纺粘法、水刺法,以及针刺、熔喷、热轧、缝编等门类较多产业。长三角地区还有为数不少的非织造机械设备制造企业。

  中国非织造市场前景广阔。在美国人均年消耗非织造产品3.5公斤,西欧、日本人均年消耗为1.7公斤,中国仅为0.21公斤,市场空间非常大。

  由于市场看好,江、浙两省的非织造近几年来发展迅速,目前约有年产值50万元以上的非织造企业400多家,但都以小规模为主。被称为"中国无纺布之乡"和"中国无纺城"的江苏省常熟市支塘镇,就有非织造企业210家,总资产近9.5亿元,其中无纺机械制造企业31家,年生产各种无纺机械设备生产线350多条,无纺布企业179家,年产各种无纺布12万吨以上,生产能力已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60%和14%以上。

  据上海市统计局资料显示,上海从事非织造材料生产、复制、科研、贸易、设备制造的企业共106家,其中私营、集体、股份制企业82家,占77.36%,产量占62.15%,产值仅占41.53%。国企在非织造业所占比重微不足道。人们形象地形容这种局面是"国企点缀渐趋消失,民企遍地开花做不大,外企堂而皇之唱主角。"在世界非织造企业的40强中,我国大陆没有一席之地。

  国外企业非常看好中国市场的前景,目前世界著名跨国非织造集团正在加快在华投资步伐,非织造巨头首选长三角。在上海的非织造业中,外资及港台企业24家,占总数的22.5%,而产量占37.8%,产值占58.4%。但是,由于认识不足,受传统观念束缚,以及在机制、体制上的种种限制,目前长三角非织造业总体看技术开发和管理水平较低。

  面对国际资本的挤压,原本就散小的长三角非织造行业在产品开发中面临四大难题。
  一是技术落后,无法提供高技能、高功能性的纤维品种,功能性非织造产品的开发受到限制。目前我国的非织造产品技术含量低,无法与国外产品形成竞争,高档产品几乎为国外市场所垄断,用于窗帘、寝具、地毯的阻燃纤维,用于汽车内装潢、室内装潢的除臭抗菌的负离子纤维,以及抗紫外线纤维等,在国内都很稀缺。目前我国生产的无纺机械生产线价格大约是500万元左右,而国际先进的价格达到5000万~8000万元左右,这样的价格就说明两者存在的科技差距。

  二是人才短缺。上海是最早开展非织造研究的城市,但在人才方面,优势也在渐渐消失,产生断层。有的大企业没有高级技术人才,也缺乏高级管理人才。东华大学在非织造专业中断多年后,从今年才开始恢复培养非织造人才。"我们的企业全凭自己摸索和仿造,这里都是土专家,几乎没有正规的科技人员。"江苏省常熟市支塘镇副书记钱小力说。

  三是信息不灵,市场缺乏有效信息。记者在对长三角的调查中发现,目前非织造市场确实比前几年有很大的改观,尤其是传统纺织品陷入困境之后,许多企业纷纷转向非织造市场,纺织大县绍兴开始向非织造产业发展,把提质增效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加快做大做强非织造产业。2004年绍兴非织造产业占全县经济总量的22%,创造利润达33.3%。但以民营企业为主的长三角非织造行业由于缺乏组织,缺乏信息指引,没有系统的人才培训,没有完整的技术标准,许多企业产能提升但却效益下降,还造成无序竞争、低水平建设的严重问题,做不大,做不强,甚至还互相倾轧。常熟市无纺行业协会会长范立元说,我们这里的企业由于没有相关的指导信息,企业到底生产多少心中没底,只凭企业间收集到的相关信息,根本不知道市场的容量。

  四是标准化工作滞后。由于产业分散,主要由民营小企业组成的非织造产业,大都是"无主管"企业,产业标准化问题无人过问。非典期间,临时集中力量赶制了一批N95口罩,却无检验标准难以入市,后经主管部门同意,参照欧美标准,临时拼凑合成的标准,不太适合中国国情。从目前看,非织造企业的产品,以企业标准为主,只有少量行业、国家标准。对于一些特殊功能的产品,标准大都是空白。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