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国内资讯(08年前)
2005年茧丝行情回顾及2006年前景展望
2005年一些主产区秋茧较大幅度减产、降质,使本已供应紧张的茧丝市场更加扑朔迷离,价格走势也难以琢磨。一时间,业内各方心里复杂,“涨也恐慌,跌也恐慌”。为此,大家十分关注茧丝的产销、供求形势和价格走势。
一、今年以来我国茧丝产销、供求的基本情况
(一)1-10月出口量约增长11.76%
按海关统计匡算,今年1-10月我国丝绸全商品(真丝产品,下同)累计出口折丝量约80,375吨(长、短纤维,下同),同比增长约11.76%。其中蚕丝类(不含蚕茧)24,760吨,同比增长10.71%;蚕丝织物出口约19,032吨,同比增长约19.85%(其中桑坯绸出口约15,030吨,同比增长18.47%);服装和制成品出口约36,575吨,同比增长约8.75%。
按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丝绸分会统计资料匡算,今年1-10月占我国丝绸出口总丝量约75%以上的主销市场,对其出口折丝量同比增长约6.99%,其中除对香港出口下降14.84%外,对美国、印度、日本、意大利、德国和韩国的出口分别增长约6.08%、6.35%、9.37%、32.71%、19.23%和9.05%。
1-10月海关统计进口的茧、丝、绸累计折丝量约6,810吨,同比减少约41.69%。其中,进口蚕茧(折丝)58吨,同比减少10.91%;进口蚕丝类4,028吨,同比减少55.46%,这里主要是废丝进口(2,873吨)减少62.22%;进口蚕丝织物约2,724吨,同比增长5.99%。
因此,今年1-10月冲抵进口后的丝绸全商品出口折丝量约73,565吨,剔除去年海关对从中亚地区进口的压瘪茧按废丝统计的因素后,同比增长约16%。
(二)全国蚕茧生产增长不多,质量总体有所下降
今年全国的春茧生产有些产区的产量和质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和提高,但由于灾害性气候及病虫害等的影响,全国总体上增加不多,估计较为接近实际的增幅约7-8%。秋茧生产,一些主产区也因灾害性气候、环境污染、农药中毒等,暴发了大面积的桑蚕病虫害,产量和质量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由于中西部产区生产的增加,使全国秋茧生产估计减产不到5%。据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统计,今年全国桑蚕茧总产量为58.42万吨,比去年增加约6.78%。然而,今年茧质总体有所下降。另据报道,去年和今年我国柞蚕茧生产因气候和病害而减产较多,质量也下降。
(三)今年茧丝供应缺口25%左右
按我国丝绸全商品1-10月的上述出口匡算,预计全年出口折丝量9.7万吨左右,同比增长约8%;冲抵进口后丝绸全商品的出口折丝量约8.85万吨,剔除去年海关对从中亚地区进口的压瘪茧按废丝统计的因素后,同比增长12%左右;这样,全年内外销桑柞长短纤维的用丝量预计约11.8万吨。根据今年全国蚕茧生产和质量的上述估计,全年桑柞长短纤维供应量与去年相比增加不多。加上去年“寅吃卯粮”转到今年来的缺口,按正常的原料消费进度,全年茧丝供应总的缺口估计在25%左右。因此,明年上半年缫丝厂预计将有3个月左右的原料供应短缺期。
二、茧丝行情和暴涨的原因
1、上半年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反映的茧丝价格,相对于供求形势来说并不高,走势也较为平稳;进入7月后,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上升步伐加快,涨幅逐渐增大,进入10月这方面的势头更为明显;11月初以后,价格投机炒作成分不断加大。
2、上半年丝价落后于茧价,出现了“卖丝不如卖茧”的现象,干茧平均价每吨5.84万元,生丝每吨17.87万吨;7月以后茧丝价格逐步“配套”,但进入10月茧价又出现“跑”在丝价前面的趋势,倒挂现象开始显现。
3、今年以来,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的现货价一般都高于合同订购价,并有推着合同订购价走的现象,反映了现货价比较符合供求实际,也说明行情是有其供求关系的实质基础支持的。
4、由于市场和非市场因素的作用,各地蚕茧收购价很高,尤其是秋茧,加上成本和费用因素,茧丝价格持续走高并进入高位运行,有其一定的客观合理性(除后期炒作而虚高的外)。
5、国内不断走高的茧丝价格,是符合人们增加行业经济效益的现实愿望的。参加今年广州秋季丝绸交易会的企业普遍认为,目前的丝价使中国丝绸出口摆脱了低价薄利的阴影,对行业各环节是有利的。
茧丝价格的涨跌,行情的变化,有国家的政策因素,也有投机、炒作的原因,但最基本的还是产销和供求关系。今年下半年后期的投机、炒作也是利用和夸大了产销和供求方面的某些因素。
1、需求持续较大幅度地增长
按海关统计匡算,自2003年以来,冲低进口后的丝绸全商品出口折丝量连续3年约10%以上的增长。近年来,丝绸内销不断走旺,内外销协同拉动了茧丝需求的增长。据匡算,2003—2005年每年内外销需丝量分别约9.47万吨、10.53万吨和11.8万吨,每年增长也在10%以上。
2、蚕茧生产跟不上需求的增长
近年来,广西、云南等产区的蚕茧生产虽有大幅度的增加,但我国东部和其他不少中西部产区增产不多,或有所减产,包括柞蚕茧在内的全国蚕茧总量增加不多,有的年份还有下降。据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统计,2003年至2005年全国桑蚕茧生产量分别约为50.04万吨(减产约8.52%)、55.01万吨(增产约9.93%)和58.42万吨(增产约6.86%)。而按上述内外销需丝量匡算,2003—2005年相应需要的(桑、柞)蚕茧分别约为58万吨、64万吨和71万吨。因此,从总量上看出,茧丝供应缺口在不断加大,矛盾在逐年深化。
3、高质量、高品位的茧丝需求增加较快
由于受丝绸先进的生产设备,流行的消费时尚,以及消费领域的延伸等要求,高质量、高品位的茧丝需求量不断增加,而我国的茧丝生产跟不上需求的发展。今年的问题更为突出,出现了优质茧、高档丝难求的普遍现象。
4、加工能力的弹性对行情的推波助澜
这几年,国家对丝绸的加工能力进行了调整。但现阶段我国应有一个多大的加工能力,这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以目前全国被核准的缫丝生产能力为例,按保守的蚕茧需求量和工厂生产时间测算,一年全国缫丝生产所需的蚕茧缺口达50%以上。尤其当行情好的时候,丝绸生产企业会开足马力生产,原料需求就迅速膨胀,加上某些经营和生产企业可能的囤积(待价而沽),使本已高涨的价格不断上推;当行情走疲时,客观上又促进茧丝过剩情况进一步严重,给本已跌落的价格进一步打压。再说,还有很多未被核准的生产能力更如脱缰之马。因此,加工能力的这种弹性表现,对行情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行情的利空因素
国内外业内人士认为,价格涨也好,跌也罢,最重要的是希望能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行情环境。然而,这与客观实际总存在距离。价格长期高位运行,既会刺激生产,同时也会抑制消费。我们客观地分析,下半年以来行业内一些利空因素有所增加,甚至直至明年上半年以后。例如:
1、明年春茧大幅度增产的预期
明年春茧生产虽然会因某些主产区蚕种供应紧张和其它种种制约,但由于今年创纪录的茧价刺激,很多地区种桑养蚕的积极性高涨,产生了对明年春茧生产有大幅度增加的预期。
2、原料需求减少,供求矛盾缓和的预期
全国丝绸加工企业面对逐步走高的原料价格,虽然总体上仍有一定的成本消化的承受能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前后道产品价格如果迟迟不能相应“配套”或出现严重倒挂,工厂困难将越来越大,进而减产、转产更为普遍。这种丝绸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又直接减少了原料的需求,产生了供求矛盾有较大缓和预期。
3、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上半年出口增幅有所回落的预期
上半年,由于种种原因丝绸出口较强劲,增幅较高。海关统计和某些情况表明,下半年以来总的出口势头虽然仍较强,但原料性商品的出口有开始放缓的迹象。此外,对主销市场出口的总丝量在全商品出口中的占比有下降趋势,尤其对美国、印度、日本、韩国的出口丝量增幅回落,对香港出口的丝量减幅增大。明年上半年以至全年的出口势头也有可能没有今年好。因为有以下一些因素需要关注:
(1)国际市场对我国内茧丝供求和价格的认同程度,尤其11月初以后的行情波动和炒作,客户可能观望增加,影响订货。
(2)印度对我国绸缎出口反倾销调查的结果及其影响。近年来,印度国内在对我国丝绸出口的反倾销问题上虽然出现了某些冷思考,但对我绸缎出口这一问题的最终结果及其影响如何,将涉及到我对印度整个丝绸出口的预期。
(3)土耳其和地中海沿岸国家,由于他们与欧洲一些国家的地缘政治经济关系,对他们对我丝绸出口限制的进一步动向,需继续关注。
(4)人民币升值预期的长期存在,将对丝绸出口的影响。对大多数丝绸出口企业来说,由于条件所限,目前选择合适的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的做法可能不多,此外,把汇率风险计算在成本内的做法,这些企业还很不适应,短期内只能以签短单和涨价等方式对冲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这限制了业务的进一步扩大。
(5)国际丝绸市场的需求是相对稳定的。2003年以来,我国的丝绸出口总丝量(冲抵进口后)已经历了连续3年10%以上的增长,基数也已较大,明年市场的需求不大可能持续有这样大的增长量,上半年以至全年的出口量增幅可能有所回落。
因此,上述情况表明,价格泡沫的破灭和合理回归可能同时也在孕育中。
四、明年上半年茧丝行情继续看好
(一)国内外需求预期继续增长
据一些国际经济组织和机构预计,明年世界经济虽然面临不少挑战,但总体上仍将看好。美国经济增速虽然将明显放慢,但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称,其经济仍保持着很大的前进动力;日本经济进入了稳定恢复和良性发展价段;欧元区由于其消费和投资渐趋活跃,经济增长有望提速。据我国商务部报告预计,明年我国经济仍处在相对平稳增长期。这无疑都为国内外商品市场需求的增长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对我国丝绸的内外销售也十分有利。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1、我国丝绸主销市场对我国茧丝供求状况和价格走势的认可,表明国际丝绸需求预期看好。
随着我国茧丝供求矛盾的加深,原料价格走高,丝绸产业链间的利益分配失衡局面逐渐严重,种种负面现象日趋表面化。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国内的茧丝价格要设法控制在一个较为理性和相对合理的水平,避免严重背离其价值和市场供求实际;另外要尽快提高其产品的内外销价格,使企业的成本压力不断通过销售环节得以释放,整个行业得以良性运转。然而,这又首先要在国际市场需求的存在和增长的情况下,国外对我国的价格水平得到认可和接受。
今年以来,我丝绸出口的主销市场对我国的茧丝供求状况和价格走势给予了积极响应。例如:今年11月印度瓦拉纳西交易市场进口的中国厂丝(20/22D)每公斤1515-1540卢比,同比上涨34-35%;11月自中国进口的厂丝(20/22 D)价每公斤为29美元,比去年同期上涨53%。据日本生丝协会统计(由横滨商品交易所提供)今年9月浙江、山东、江苏和四川省对日本出口的生丝(19/21D,4A级)价比去年同期分别提高19.38%、19.54%、17.05%和68.33%。近两个月来,日本横滨商品交易所生丝近期平均价的涨幅在16%以上。欧洲丝绸界认为,现在世界丝绸库存量已是10年来的最低水平,加之今年中国一些优质茧主产区秋茧产量和质量有较大幅度的下降,高档生丝日趋难求,11月下旬欧洲市场已接受每公斤31美元的丝价(5A级)。
另据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丝绸分会的今年丝绸秋交会总结报告,交易会上成交的丝类平均价每公斤26.42美元,提高56.61%,其中厂丝最高成交价达到每公斤32.5美元,平均价为28.88美元,同比上升52.4%;坯绸成交的平均价每米2.22美元,同比上涨19.35%。此外,交易会成交金额比2004年秋交易增长143.8%,其中丝类成交量和金额分别同比增长70%和166.4%;坯绸成交量和金额分别同比增长48%和79.98%。
上述情况,不仅说明国际市场对我国茧丝供求关系的变化和价格走势的认同,同时也说明丝绸消费需求的存在和增长。
2、短纤维需求将增加
今年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后,丝绸基本上没有遭到欧美对我国其它纺织品那样的限制,而由于纺织纤维间的替代性,在实际业务中增加订购了与设限纺织品同类的丝绸产品,尤其是真丝与其它纤维的混纺、交织产品,从而相应增加了丝绸的出口量。此外,近年我国丝的短纤维行情相对低落,加上今年一些主产区蚕茧质量较差,短纤维供应量将相应增加,这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对上述产品的开发和出口,从而将增加短纤维的内外销需求量。
3、加工企业对原料需求仍会保持一定的势头
据工厂反映,不断上涨的原料价格,是他们困难加大的主要原因,特别是下半年以来。对丝厂来说,蚕茧质量的下降,是其成本加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而绸厂则是规模和产品档次,具有一定规模和产品质量、档次较高的厂“日子还过得去”。此外,东部地区的工厂由于其技术设备先进,生产力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的原料成本和其它费用相对低一些,这为他们进一步控制成本带来了各自的空间。更主要的是,近年来丝厂、绸厂总体上利润都较好,多数企业认为,通过各种控制措施,对目前(11月)的成本水平仍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如果后道产品的价格能逐步跟上,工厂困难将缓解,对原料需求势头将更好一些。(据浙江省统计局统计,在省丝绸协会统计的148家丝绸企业中,缫丝、丝织、印染和服装企业今年1-11月的利润分别同比增长352.27%、36.47%、38.63%和33.42%。)
(二)进口大幅度减少
据海关统计,今年1-10月累计进口的丝量比去年同期减少41.69%,其中主要是废丝进口量减少62.22%,这又主要因为从中亚地区进口的压瘪茧大幅度下降(今年比去年同期减少60%左右)。近年进口量的不断增加,已影响着我国的茧丝供求和价格。今年进口丝量的大幅度下降,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原料供应紧张的压力。
(三)明年春茧生产大幅度增加的预期存在着不确定因素
首先,今年秋季因灾害性气候导致的蚕、桑病虫害,影响了明年春茧的蚕种和蚕桑的生产。
1、病虫害使秋茧的健蛹率低,将影响明年春茧供种数量和质量,春种供应紧张。据报道,浙江省有的县制种量只有常年的70%。另外,有些省已向兄弟省种场订种。
2、不少农村丝茧生产普遍发生了蚕病,严重污染了养蚕环境。
3、严重的桑园病虫害,加大了今冬明春桑园管理、封园治虫和降低虫口密度的难度,给明年桑树生产和桑叶质量增加了不确定性。
其次,据了解,即使明年上半年没有什么大的灾害性气候和病虫害,很多产区仍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各种制约因素,例如:城镇建设用地继续增加;不少地区农村收入多元化,种桑养蚕的收入已降为次要;蚕茧生产与其它经济作物和种养业间的比较效益的减弱;农资和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外出务工人员增加;产业化程度低、生产服务体系脆弱和常规技术推广落实难;行业稳定性较差,发展蚕茧生产顾虑多;农业特产税取消后,各地政府抓管力度降低;等等。
从上述全国的蚕茧生产和国内外市场需求情况看,在今后数月(甚至明年)内要填补近年积累的供应缺口是困难的,因此,预计明年上半年的茧丝行情总体上仍将看好。但在利空因素的作用下,价格将可能逐步回归。
五、我国丝绸业大起大落的概率降低,前景较为乐观
目前,我国的丝绸业正处于近10多年来少有的发展机遇期。面对今年的茧丝行情,我们需要十分理性和警惕,尤其是我国丝绸业的源头——种桑养蚕仍基本“靠天吃饭”,以及生产的分散和小农性,易受价格波动的影响,而且丝绸又以出口为主,产业链长,始终存在着大起大落的风险,需要国家不断完善和加强对丝绸生产和需求的宏观调控。不过,我们也需要实事求是地分析和研究,以避免某些盲目或不必要的紧张心理。事实上,我国现在的丝绸业与10多年前相比,在国内外经贸和市场环境,以及丝绸生产、销售等方面,已有了不少变化。
首先,在国外,西方经济自90年代初出现危机后,增长缓慢,国际市场持续疲软,我国丝绸出口遇到不少问题和困难。
当时的日本是我国丝绸原料的消费大国,但从1995年4月1日开始,日本取消了执行近20年的生丝进口一元化制度,实行自由进口关税制度,这给主要依靠政府间协议运行多年的中日生丝贸易带来了很大影响,同时使我国面临巴西等国的有力竞争和挑战,增加了我丝类商品进入日本市场的难度;此外,日本国内洋装流行,绸缎及和服消费逐步减少。欧洲市场,由于受廉价丝绸服装(尤其是砂洗服装)等制成品的冲击,欧洲丝绸加工业急剧萎缩,对生丝、坯绸需求量大幅度下降。美国市场,也因受低价服装冲击,大量库存积压,市场饱和。欧美还开始对我出口实行单边配额限制,使我丝绸制品出口严重受阻。印度(那时的进口量还不大)也因受低价货冲击,市场混乱,价格下滑。面对这些主销市场的情况,那时主要从事转口业务的港澳市场也十分困难。
上述主销市场的严重困难,对一个出口导向型,特别是10多年前,原料性商品出口量几乎占丝绸全商品出口量50%左右的我国丝绸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从国内看,由于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丝绸加工能力的过度膨胀,抬价抢购原料严重,误导和刺激了蚕桑业的发展,而且蚕茧质量下降,使丝绸产品质量普遍较差,加工企业因生产成本急剧上升而普遍出现亏损(1995年第一季度主产省的丝绸企业亏损面达70%以上)。此外,那时由于出口退税率下降和人民币升值等问题,以及丝绸换汇成本上升(1995年上半年全国换汇成本高达8.50元),出口企业亏损增加。面对国际市场需求的困难,我国丝绸业出现了严重的产大于销、供过于求,从而导致了大面积的砍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由于丝绸产业链长,加上那时其它种种因素的限制,应变能力差,“调头”慢,我国的丝绸业就这样在延续好几年的艰难中前行。
在以后的几年里,世界经济的复苏,国际市场丝绸需求的逐步增长,特别是随着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丝绸生产结构和原料消费结构的变化,我国丝绸出口的产品结构也相应地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丝绸面料、服装和其它制成品的出口量占丝绸全商品出口量的比例提高到了65%以上,引领着整个丝绸出口的不断增长和行业经济效益的逐步提高。此外,随着国际消费时尚的带动,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生活品位的提高,加之生产工艺的创新和产品科技含量的增加,昔日“纤维皇后”的身价得到了恢复和提升,丝绸已不仅仅被用于人们的穿着,消费领域已有很大的延伸,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的改变,大大地扩大了丝绸的需求面,增加了其国际市场的需求量。还有,近年来的情况表明,我国丝绸内销的不断走旺,内需明显增长,内外销对茧丝消费的相互补充和调节作用日趋显现。
尤其需要指出的,中西部地区茧丝生产的迅速崛起;生产上科技进步和产业化、规模化的提高;现代信息社会使国内外市场间以及国内各产业链间的距离拉近,信息传导加快;逐步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嘉兴指数”的风向标作用的发挥,行业生产、经营对形势的应变、调整能力增强;特别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日趋完善,使有形和无形的“两手”作用相互补充。
因此,我国目前的丝绸业尽管还存在不少问题,总体上也还较脆弱,但由于受着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制衡或调节,应对生产和需求矛盾的缓冲能力在增强,从而降低了其大起大落的概率及其困难程度,前景较为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