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国内资讯(08年前)

天津纺织 一场脱胎换骨的改造

来源:全球纺织网 | 发布日期:2006-02-05

      在天津保税区空港物流加工区,有一片气势磅礴的现代化工厂:数十座简洁明快的厂房已成规模布局。每一个厂房内,宽敞明亮,纤尘不染,工人按程序操作,几百台织机高速运转。总控制室内,鼠标轻点,每台织机的运行数据实时采集,并与集团信息化系统链接。一个全面集成的数字化制造企业雄姿初现。这就是被业内人士评价为“整体水平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天津高新纺织工业园区。
              
      这还是天津纺织吗牽面对这样的情景,人们很难与几年前的天津纺织相联系。但这却是实实在在、生动真切的现实。
              
      天津纺织人如何用短短几年时间实现了脱胎换骨的改造牽这种变化的背后有什么样的精神内涵牽回顾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张立昌对天津纺织工业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思考天津纺织业的调整重生之路,会看到天津传统工业嫁改调的缩影,无疑会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天津不能没有纺织!”———领导干部的责任感使命感是企业发展的关键
              
      天津纺织工业历史悠久,历经百年风雨,成为我国老纺织工业基地之一,曾赢得了“上青天”(上海、青岛、天津)的美誉。新中国成立以来,累计上缴利税180亿元,出口创汇85亿美元,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天津纺织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有人形容当时天津纺织状况是“20、30(年代)的厂房,40、50(岁)的人员,60、70(年代)的装备”,企业债务重,富余人员多,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1990年以后,全行业持续亏损,1998年陷入谷底,亏损高达5个亿,全系统国有总资产83.6亿元,总负债80.6亿元,负债率高达96.4%。企业一个接一个停产,职工一批又一批下岗。
              
      “天津纺织完了牎”一时间,这种议论弥漫在纺织系统的上上下下
              
      很多职工把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纺织,但是,企业“黄”了,“饭碗”就没了,内心的失落焦虑挥之不去,生活的压力格外沉重,各种纷争异常尖锐。最多的一天,有20多拨人集体上访。一些留在工作岗位上的也人心不稳:有今天,还会有明天吗牽这样的局面,还会有希望吗牽一些亏损严重的企业,没有安置职工的钱,想破产也破不起。
              
      老纺织干部形容当时是“坐困愁城”,“疲于奔命般地接待上访”。有的职工把当时的状况总结为“一片溃败,十分困难,百孔千疮,万般无奈”。所有这些难以用文字准确表达的困境,直挺挺地摆在以刘宝根为班长的纺织集团新的领导班子面前。天津纺织能否活下去牽是他们必须直面回答的课题。
              
      在生死存亡关口,在重重困难面前,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纺织集团的领导班子挺直了腰杆,他们没有被困难吓倒。20万纺织工人的期待,市领导的重托,深深印在心间:天津纺织的发展,关系到天津经济发展的整体格局,关系到就业与社会稳定。天津不能没有纺织牎新班子斩钉截铁地表示:“天津纺织绝不能败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牎”他们明确提出,要在两年内结束8年亏损,扭亏为盈。
              
      而当时,全系统80%企业停产,绝大多数人认为这个目标是天方夜谭。面对大家的疑问,刘宝根大会小会讲,天津纺织行业门类齐全、技术力量雄厚、职工队伍素质高,拥有巨大的发展优势。他和领导班子成员鼓励大家:面对困难,我们唯一的出路是奋力拼搏,背水一战。
              
      这种事业心、责任感和破釜沉舟的使命感,赢得了职工们对新班子充分的信任。这种生死与共的信任,成为扭转危局的巨大动力,使天津纺织业渡过难关,踏上通途。奇迹被创造出来。1999年底,全行业减亏至2.8亿元。2000年底,纺织系统实现了全行业扭亏。纺织集团的领导班子带领全行业职工完成了天津纺织历史上的重大转折。在充满艰辛的奋斗中,职工群众也深深地理解了新班子的眼光、魄力、胸怀和干劲。
              
      面对天津纺织结束8年亏损,刘宝根和班子成员认为,这只是迈出了生存的一步。第二步必须谋发展。于是,领导班子又提出了“让天津纺织重新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振兴”的承诺。
              
      在市委市政府的前瞻性决策指导下,他们着眼于提高天津纺织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雄心勃勃地谋划了建设天津都市纺织基本框架的战略规划。要对纺织工业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实施整体调整重组和整体东移,建设高新纺织工业园,形成具有研发、制造、物流、营销等综合功能的北方重要的现代化纺织服装工业基地。背负着振兴天津纺织的使命,集团领导班子带领职工们团结奋斗,实践着市领导提出的要把“天津纺织培育成优势产业”的奋斗目标,决心把建设都市纺织的设想一步步变成现实。“守旧,意味着落后,创新,才能充满生机”———观念创新是解决所有难题的先导一切落后都源于思想守旧,一切发展都始于开拓创新。天津纺织人对此感触深刻。
              
      集团党委在反思8年亏损的深层次原因时,深刻认识到,天津纺织之所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陷入困境,既有设备技术工艺落后和人员债务包袱沉重等客观因素,更有思想观念陈旧等主观原因。实施纺织行业脱胎换骨的改造,必须把创新思想观念作为第一道工序。
              
      在纺织系统,至今大家都记得1999年在全市开展创新大讨论的背景下集团召开的创新动员大会。在那个千人大会上,集团党委要求各公司从观念、思路、体制、机制、工作五个方面全面创新,以一天也不耽误的精神,努力实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调整重组等“五大突破”,在创新中走出一条“求生之路”。
              
      这些年,“创新”二字成为集团各种会议和文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他们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作为打开所有不解之门的钥匙,贯彻到每一项工作中。
              
      面对一个个即将“休克”的企业,如何通过深化改革,使企业跳出计划经济的模式,转换为市场竞争的主体?这实际上是一个由观念创新到体制创新的过程。从2001年起,总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推进产权主体多元化,同时规范法人治理结构,深化公司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健龙保健品公司前身为天津床单厂,2001年开始进行股份制改造,当年就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002年、2003年公司进一步扩股,经营群体的股份上升到控股地位,企业建立起连股连利连心的利益链条,增加了股东的责任心和风险意识,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员工的团队精神,为企业发展带来了活力。企业销售收入由5000万元上升到1亿元,实现利润由400万元上升到1800万元,5年利润增长4.5倍。如今,全系统具备改制条件的企业都已完成改制。改制后的中小企业普遍增强了活力,已经成为全系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支撑点。
              
      由于长期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模式,前些年,大多数纺织企业的领导缺乏市场意识,更缺乏在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的招法。针对这种情况,集团领导班子组织全系统开展了“树立市场意识、增强市场观念”的大讨论,引导企业变坐等市场为主动出击抢市场;变一味地要资金、等政策为靠自身的努力,取得市场的主动权。虽然他们是市场上的“后来者”,但是,天津纺织人一旦打破思想观念的藩篱,其巨大潜力迅速爆发出来。他们研究市场规律、分析市场需求,实现了一系列的重大转变:从重生产、轻销售向建立高效营销网络,创建代理制、买断经营、配送中心、连锁经营、网上销售等现代营销方式转变;从单纯就销售抓销售向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塑创品牌、强化售后服务开拓市场转变;从被动适应市场向超前引导市场转变;从分散销售向有目标地开拓大型客户、销售基地和重点地区转变;从单一售价向不同地区、不同客户、不同季节灵活作价转变。市场观念的增强带来的是市场销售额的快速增长。1999年集团销售额为31.5亿元,到2005年突破100亿元。为适应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的新形势和新变化,总公司实施了三大战略举措:一是贸易型进出口企业与生产企业结合,集工、贸优势为一体;二是在境外建设生产和营销网点,构筑多元化国际市场营销网络,提高规避贸易风险能力;三是培育一批出口支柱商品,使之在主销市场取得竞争优势。这些招法,使天津纺织服装的出口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1999年为1.5亿美元,2005年达到6.5亿美元。
              
      在天津纺织一系列观念创新中,建设高新纺织工业园是一个大手笔
              
      2002年,市委八届三次全会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和五大战略举措。纺织集团的领导班子敏锐地意识到,天津纺织振兴与发展的机遇到来了。由于海河综合开发,需要对位于海河沿岸的纺织企业进行搬迁。这是实施对纺织企业进行整体调整、改造、重组的大好机遇。他们打破常规,锐意创新,进行了大胆尝试和大手笔运作:以土地置换收益的方式筹措资金,不但通过打捆还债的方式清偿了巨额债务,也筹集到部分资金用于技术改造。他们加大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用最新最好的设备武装企业。他们大力推进企业体制机制改革,使园区企业都成为多元投资、产权清晰、管理先进的全新企业。他们搭建ERP管理平台,实现管理和控制信息化,创建了园区现代化管理模式。他们与工业大学合作建立研发中心,实现了重点产品、关键技术的突破,进一步增强了核心竞争力。
              
      如今,在纺织行业,创新不但成为每个企业领导干部的理念,也成为全行业职工的自觉行动。创新使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生产成本一降再降,新产品比重逐年上升。新产品比重由1999年的14%提高到2005年的40%。
              
      “追求高水平,多少年都不后悔”
      ———对高水平的孜孜追求是企业发展的动力
              
      从2003年开始,天津纺织控股集团公司党委在全系统领导班子中开展了“定基准、找差距、求跨越”大讨论活动。如今,这一活动已成为每年党委思想动员工作的重点。公司党委明确指出,讨论的目的就是“否定自我、提升自我、超越自我”。“基准”是高水平的基准,“差距”是自我与高水平的差距,“跨越”是向高水平的跨越。讨论活动的本质,是天津纺织人的永不自满,对高水平永不停歇的追求。
              
      开展这一讨论的背景是:全行业扭亏目标实现后,许多人曾产生过“日子不错了”的思想。同时,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带来的结构调整,一些人认为纺织工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再是发展的重点。但集团领导班子坚定地提出:虽然纺织工业不再是支柱产业,但我们一定要把它做成优势产业!
              
      他们把对高水平的追求始终贯穿到这几年的实践中:在发展战略上打破循序渐进的发展理念,始终瞄准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在调整重组中打破立足于一厂一户的思维方式,以产业链、产品链的有效衔接培育产业集群,建设都市型纺织;在产品和技术上打破靠老产品吃饭、靠老技术维持的心理,运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些,已经成为天津纺织人探索传统产业改造调整重组的“纺织模式”。
              
      产品是企业追求的直接反映。在扭亏的艰难时刻,纺织系统领导班子就明确提出,“天津作为一个原材料和市场两头在外的加工工业城市,不开发高科技的产品站不住脚。要走科技路,吃科技饭,通过产品创新,科技创新,使天津纺织产品有一个质的提升和跨越。”他们确定了要使天津纺织“成为一个传统纺织与现代纺织相结合,产品辐射衣、食、住、行各个领域,在产品和技术上高人一筹、领先一步的天津纺织新格局”。他们实施了“五高”与“五卖”的战略,即: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档次、高品位、高效益”的产品,变“卖劳力、卖苦力”为“卖脑力、卖技术、卖信息、卖网络、卖服务”。对这些理念、思路和举措,集团党委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使之成为大家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于是,各企业积极开发“五高”产品,总公司规定给予政策扶持。集团总工程师吕增仁回忆:“那时没钱,其实每年也就是拿出8万到10万元进行奖励。物质激励有限,关键是大家在实践中认识到科技的作用,加上一级抓一级的思想工作,见效很快。”“五高”产品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上升。2005年,赛远、健龙、北洋几个公司的新产品技术水平达到了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拳头产品。天一集团的产品结构向小批量、多品种变化和提高产品附加值方向发展。2005年前10个月,共试制新产品254个,投产新产品106个,新产品投产率达41.7%,其中,有3个新产品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
              
      最能体现天津纺织人追求的是天津高新纺织工业园。在园区整体规划和设计上,他们以“高人一筹、领先一步”的思路,以勇争第一的霸气,请国内一流的设计院对园区进行整体设计规划。在设备选型上,引进世界最先进的纺、织、染、整设备,使精梳联的比重由原来的7.1%提高到90%,精梳及混纺半精梳比重由原来的30%提高到75%,无接头纱比重由原来的17%提高到100%,纱线支数可达到160支,彻底改变了天津纺纱普通型中低档的落后局面。织造部分整体采用比利时必佳乐喷气织机及意大利宝马龙箭杆织机,使色织产品由4色位扩展到8色位,无横挡残布率达到100%,无梭布比重达到100%。这些先进设备使天津纺织产品水平和档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天津纺织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跨越式提升产业装备水平,达到了市委领导提出的“技术改造上10年不落后”的要求,实现了产业升级、技术升级。在研发能力上,集团与天津工业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建的国内一流的纺织服装研发中心,以园区为产品生产转化基地,发挥产业聚集优势,形成上中下游一条龙的产品开发体系。在人员素质上,实行有计划、有目标的全员技术和岗位培训,全面提升员工队伍素质,以适应对一流设备实行一流管理的需要。
              
      孜孜以求、坚持不懈地追求高水平,是一种觉悟、一种境界,是一种内在的动力。天津纺织几年来的成功实践再一次证明:坚持“高水平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的理念,就能够搏击市场、不惧竞争,就能够把握控制权,赢得主动权。
              
      ———用坚定的信念把干部职工凝聚起来是企业发展的根本
              
      市委领导在视察高新纺织工业园时指出,“我们搞的是经济工作,实际是非常重要的政治问题,因为我们做任何工作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确确实实,纺织的改革调整重组,是一个涉及纺织行业20多万职工利益的调整过程,如果决策者不是心中装着广大职工,如果没有广大职工的理解、拥护和支持,就不会有稳定的局面、改革的动力、发展的基础,改革调整重组和高新纺织工业园建设的任务根本无法完成。
              
      回顾这些年的发展,天津纺织走过了一条看起来不可能走通的路。而正是在这段历程中,历练出纺织集团干部职工这个团队众志成城、自强不息的品质。
                    
      这些年,纺织系统大力倡导“四气”精神,即:勇争第一的霸气,藐视困难的豪气,敢打必胜的志气,凝聚职工的人气。这“四气”精神,始终成为他们不断战胜困难超越自己的精神支撑。靠着这“四气”精神,天津纺织人坚定地朝着一个又一个更高的目标迈进,实现了对自我的超越,实现了在调整中发展,在发展中跨越。结出的硕果不仅是走出低谷、结构优化、发展提速,更具深远意义的是造就了一支托起天津纺织未来与希望的干部职工队伍,形成了人心思进、开拓创新的浓厚氛围。
              
      领导班子是一个团队的核心,是事业成功与否的关键。“我们从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只要有恒心、有毅力、有韧劲、肯付出,就一定能够干大事、干难事、干通常看来干不成的事。”这是纺织集团领导班子成员由衷的感慨。
              
      始终胸怀振兴天津纺织强烈使命感的集团领导一班人,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和心血都投入到行业发展中。他们在行业最困难的时候,用自己坚定的信念凝聚起全体职工,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用新的目标激励全体职工,在发展的实践中,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带动全体职工。
              
      2003年9月,规划中的纺织工业园还是一片长满荒草的土地,他们拉去一个集装箱作为纺织工业园建设一线指挥部。秋后的蚊子格外厉害,厚厚的工作服也挡不住头和脸被叮咬。吃饭、睡觉只能是凑合。两年多,已记不清有多少个休息日是在工地度过。资金是园区建设最重要的条件。他们用有限的自有资金启动了园区建设,但还有巨大的缺口。为此,董事长刘宝根呕心沥血,无数次地奔波。他以自己对天津纺织的真挚感情、行业发展的诱人前景赢得国家有关部门的理解与信任,在市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国家开发银行的一笔可观的信贷在最要紧的时候注入了工业园。此刻,刘宝根百感交集、热泪长流。集团领导班子其他几位成员,各把一方,确保各个环节精益求精。暑去寒来,十几个月后,一片规模宏大的现代化工厂矗立在天津空港物流加工区,刘宝根和他的同事们率领团队浇铸了一个超越自我的里程碑。
              
      职工队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纺织集团党委紧紧围绕企业发展,不断推进企业党建创新,实现了党政工作相互融合、同步跨越。他们通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强化职工素质,使集团各级党组织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战斗堡垒,使争创一流、岗位奉献成为干部职工的主流。
              
      共产党员、棉纺二厂一、二布分厂副主任刘生友从引进喷气织机开始就与新设备打交道,经过刻苦钻研,成为喷气织机维护的专家,由工人成长为技术管理人员。为了适应翻改品种、试织新品的要求,他带领职工积极攻关、破解难题,一年改车500多台次,试织翻改品种40余个,解决了设备上的60多项难题,为企业节约资金300多万元,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年出口创汇达800万美元。名声在外的刘生友吸引了一些外地民营企业的注意,许以高薪聘请。刘生友说:“我是天津纺织培养的,我不能离开这里。”
              
      天一有限公司一纺纱车间细纱挡车工张晓燕,是知青返城子女,初中毕业就进入纺织厂当了一名工人。凭着“踏踏实实上班,认认真真干活”的信念,她不断刷新生产纪录。然而,面对新设备、新材料、新品种,她深感知识的匮乏,30岁时报考了业余经济管理大专班。家庭负担重,工学矛盾大,但她没有缺过一节课,没耽误过一个班。今年,她又报考了业余纺织专业大专班。勤奋学习为张晓燕插上了知识的翅膀,经过多年的苦练、钻研,她创造了连接10根头仅用29.9秒的全国领先纪录。她创新操作技术,创新劳动定额,不断刷新产品质量、节约降耗等多项纪录。
              
      刘生友、张晓燕是几万天津纺织职工的代表,许许多多刘生友、张晓燕式的技术能手、岗位明星遍布在各个车间、班组,岗位奉献是大家共同的价值观,“精一门会两门学三门(技能)”已经成为广大职工的自觉行动和追求目标。大家积极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去年共提合理化建议18000多条,实施4000多项,创效益1000多万元。这样一支团结一心、充满活力、昂扬向上、追求卓越的干部职工队伍,成为天津纺织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在这样的队伍面前,没有什么艰难不能克服,没有什么新高度不能跨越。
              
      天津纺织从低谷走出,一年一个台阶,一年一个变化,连续5年保持了高速增长。从亏损5个亿,发展为“装备一流、技术领先、管理现代、机制全新、产品高档、品牌支撑、基本出口、效益显著”的百亿集团。2005年,纺织系统实现工业总产值42亿元,出口创汇6.5亿美元,销售收入108亿元,实现利润1亿元。
              
      与这些生动的数字比起来,更可贵的是,无论在纺织系统的哪个企业,都能感受到人气高涨、斗志昂扬的精神状态。职工们说,现在是“一片信心,十分干劲,百倍勇气,万众一心。”
              
      如今,每个星期一早晨,在天津高新纺织工业园,迎着喷薄而出的朝阳,伴着雄壮的国歌声,鲜红的五星红旗在天纺人的注目中徐徐升起。随着国旗升起的,是天津纺织人永不停歇的追求,是天津纺织工业更加美好的未来。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