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国际资讯(09年前)

美欧日经济增长前景仍不容乐观

来源:驻德国经商参处子站 | 发布日期:2009-12-22
  摘要:2008年中之后,从发达经济大国的衰退程度看,日本、德国大于美国;2009年2、3季度,美德日等发达国家经济开始微弱复苏;未来德、日复苏仍将受美国带动。从财政政策主导复苏、失业率高企和消费需求疲弱、部分产业仍未见底、新经济增长点匮乏、美国火车头作用力不从心等经济运行特征看,发达国家经济向上提速的基础并不牢固。总的来看,中国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应渐进跳出依赖发达经济体带动作用的思维和行动方式;中国还应着眼于强化经济自我主导性,采取系列措施。
  
  一、美德日经济微弱复苏,衰退复苏的程度和步调有差别
  
  (一)日本、德国较美国衰退程度更大。根据各国所公布的GDP季度环比数据,在GDP衰退幅度上,日本>德国>美国。以各国危机前GDP峰值季度作为基期,则各国2009年1季度(谷底)与其相比,美国(和2008年第2季对比)GDP降幅为3.7%;德国、日本(都和2008年第1季对比)GDP降幅分别为6.6%、8.4%。根据各国自2008年1月至2009年9月(经季节和日历调整)制造业产量指数,如取2008年1月以来指数值最大月份为对比基期,选择指数值谷底月份和基期对比,则:1.2009年6月相比2008年1月,美国制造业总计衰退为17%;2.2009年4月相比2008年2月,德国制造业总计衰退24.8%;3.2009年2月相比2008年2月,日本制造业总计衰退36.9%。
  
  (二)日本、德国经济率先从谷底复苏,但回升所达高度仍不及美国。1.从GDP环比增长看,据各国官方计算或推算,2009年第2、3季度,美国分别为-0.18%、0.87%,德国分别为0.4%、0.7%,日本分别为0.57%、0.48%。表明日、德GDP于1季度见底,并早于美国复苏。2009年3季度,如以衰退前峰值季度来衡量,美、德、日复苏程度分别为97%,94.5%、92.7%,德、日复苏程度仍不及美。2.从制造业产量指数上看,日本从3月份、德国从5月份、美国从7月份开始企稳。9月份,美国、德国、日本制造业相对危机前最高水平衰退程度分别为14.3%、17%、22.7%,仍是美国衰退程度最轻。
  
  (三)未来在发达经济体范围内,仍是美国经济具有主导性和带动性。美国经济的主导性和带动性,由科技经济实力、货币金融体系、产业结构差异、需求驱动模式、需求调控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决定。从科技经济实力看,美国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国内市场,2008年GDP总额仍接近全球1/4,其专利成果约占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利注册总量的1/3。从货币金融体系看,美元拥有国际货币地位,美国金融市场发达而强势,其他国家贸易和长期资本项目顺差有相当大部分以金融产品方式存放在美国金融市场,由此决定美国货币政策一定程度承担全球货币政策角色。从产业结构差异看,美国已高度服务业化,2008年美制造业占GDP比重已降至11.5%。从需求驱动模式看,美国经济是以内部消费需求驱动为主导。相对而言,德国、日本经济都高度依赖外需,制造业占GDP比重都在20%以上,并且主要出口产品,如汽车、电气产品都是高需求弹性产品,对收入变化敏感度较高,为居民、企业收入减少时削减支出之首选。由此,当经济危机发生、社会收入减少时,日本、德国的出口、制造业乃至GDP都会受到重创,经济衰退程度也会比美国深。这些差异,还使得美国的内需和需求调控能力相对更强,也相对更能实现调控目标。而在危机发生后,美国经济刺激力度也强于德日。全面地看,未来美国经济复苏将相对更为主动,而德国、日本复苏则将一定程度受美国带动。
  
  二、发达国家经济向上提速的基础并不牢固
  
  (一)各国财政政策对全球微弱复苏起主要作用。各国在2008年至2009年初财政政策力度大致情况是:美国在2008年由布什政府推出的1680亿美元减税和2009年奥巴马政府推出的7870亿美元经济刺激方案,约相当于美国2008年GDP的6.7%;欧盟于2008年3月中旬曾声称,至当时,欧盟及各国刺激经济财政投入相当于欧盟GDP总额的3.3%;德国政府分别于2008年11月和2009年1月推出总额分别为300、500亿欧元经济振兴方案,这两项总和相当于2008年德GDP的3.2%。至2009年5月,日本连续4次推出总额约120万亿日元经济刺激计划,超过日本GDP的20%;其中财政支出额约相当于日本GDP总额的5%。除发达国家自身之外,中国推出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相当于2008年中国GDP的13.3%,中国进口和工业增长对发达经济体出口和工业企稳与回升也起到重要作用。然而,所有上述巨额投入,只在2009年2、3季度带来全球经济微弱复苏。在复苏过程中,GDP回升幅度远不及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因此,如果没有各国财政政策支撑,全球经济总量仍处在下滑过程中。
  
  (二)失业率高企和消费意愿疲弱,表明从需求拉动看,经济后劲不足。从失业率看,据各官方数据,10月份美国失业率上升到10.2%,为1983年4月以来最高;6月份欧元区失业率上升到9.4%,为1999年6月以来最高水平,其中德国9月份失业率上升到8%,为近年相对较高水平;7月份,日本失业率升至5.7%,创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高值。即使未来各大国失业率不再上升,这种高位失业率对社会需求的损害也是显然的。从消费需求看,2009年2季度,美国个人储蓄率攀升到5.2%,达1998年以来最高水平。同期,欧盟27国居民储蓄率继续上升到14.4%,为1999年1季度以来最高水平;此外,2季度欧盟非金融企业投资率(总投资/企业增加值)继续下降到20.8%,为1999年1季度以来最低值。失业率、居民储蓄率和企业投资率数据侧证,至少大部分发达国家,主要是政府需求在支持经济微弱复苏。
  
  (三)不同产业,甚至同一产业在不同国家复苏差别较大,部分产业产量直至3季度仍在下滑。这里略举若干典型情况说明。
  
  1.各国建筑业见底迹象仍不明显。根据美国建筑业支出额、欧元区建筑业产量指数、日本建筑业增加值指数情况,到2009年8、9月,各国建筑业,特别是美、欧建筑业,见底迹象并不明显。
  
  2.欧洲商用车销售和轿车销售逐月变化形成鲜明对比。从2007年10月,欧盟(EU)27国商用车注册总量为268680辆,尔后基本趋势是下滑,至2009年8月降至92318辆。取2009年7~9月和2007年同期相对比,降幅高达47%。轿车销售情况大不相同,随着全球危机蔓延,欧盟27国轿车销售也曾在2008年12月至2009年2月间跌入低谷,期间,欧盟轿车注册总量同比下降21.3%;但从1月中旬开始,首先是在德国,然后在法国、意大利等国,普遍推行所谓“以旧换新”购车财政补贴政策,轿车销售开始回升,到2009年3月,每月新轿车销售量已基本恢复到与2008年同月大致相当。2009年8~10月,欧盟轿车销售同比上升7.4%,比2007年同期只下降5.9%。
  
  3.前3季度德产轿车对外对内销售,德公司产轿车对其他发达国家和对新兴市场销售,其比较如冰火两重天。德国内轿车产量约占全球产量的11%,据德汽车业联合会(VDA)数据,2009年前3季,在德“以旧换新”购车补贴政策刺激下,德国内新购轿车注册总量同比增长26.1%,其中德产轿车国内销量同比增长17.8%,而同期德国汽车出口量同比下降26.3%。德各大汽车公司海外销量在不同市场之间也是天壤之别。2009年前3季,宝马集团在中国销量同比增长31.8%,但在美国、日本销量同比下降17.5%、20.4%;大众公司奥迪牌轿车在华销量同比增长20%,而在美销量则同比下降9.6%;戴姆勒公司奔驰轿车在华销量同比增长25%,而在美销量则同比下降25%。
  
  总体而言,一般某产业受财政政策支持力度大,受新兴市场需求拉动力度大,则倾向回稳和复苏;而其他产业则倾向继续下滑。
  
  (四)全球经济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培育形成新增长点。目前,发展中国家政府经济刺激计划主要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和支持新能源发展而展开,发达国家经济刺激计划则主要包括减税、金融机构救助、增加社会保障支出、新能源扶持、轿车购买补助等。放眼全球财政支持对象,并没有什么新产业能够迅速脱颖而出,成为带动效应显著的新增长点。对照1990~1992年间,各经济大国在短暂衰退之后,主要在美国政府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推动下,迅速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上寻找到新增长点,并形成相对较长时期的经济繁荣。然而,本次危机后,即使是受到各国政府普遍支持的新能源、电动汽车等产业,短期仍难以担此大任。
  
  (五)美国需要再次担当经济火车头角色,但其效果已大打折扣。由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国际经济科技总体格局短期很难改变,在发达国家范围内,各国仍需美国像以往那样继续充当“火车头”角色。然后,危机发生本身已经表明,全球经济如果再赋予美国过去那样的“重任”,则很可能重归全球经济失衡老路,甚至情况更糟。美国贸易赤字(2008年美货物贸易赤字相当于美出口总额比率已高达87.4%)和财政赤字比率势必继续攀升,各国储蓄资源涌入美国也可能再次吹起金融泡沫;全球经济会重现步入危机的历史旧幕,这种迹象本身就会对全球市场和投资信心产生负面影响。再从全球危机复苏过程看,欧美日范围,率先复苏的工业部门,都明显受到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需求带动;然而,新兴市场国家当前新增长点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而科技创新实力相对不足,货币和金融国际化也刚起步,难以完全担负起美国摞下的某些“责任空白”。
  
  三、不应对未来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带动效应抱非常乐观态度
  
  展望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前景,当前各国政府的强力财政政策,只能一定程度消化经济大泡沫破灭后的遗留问题,发达国家经济可能继续微弱复苏或平台整理,也不排除在温和复苏之后再次衰退。然后,要经过至少3年或更多时间,发达国家才能培植成功某些带动效果明显的新增长点,同时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继续推进工业化进程和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在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下,各国经济将有较大起色。
  
  从历史沿革角度看,我国已形成出口导向型产业结构和对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依存关系。考虑到这种现实,再注意到美欧日经济毕竟在企稳乃至温和回升,从短期看,仍可采取某些措施,促使我国面向美、欧、日经济的贸易规模逐步回升,并由此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从剖析问题角度看,注意到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前景仍不明朗,国际科技、货币、金融分工格局存在问题,我们在指导思想上,应适度改换原有思维方式:试图通过简单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依靠发达国家的需求创造、科技成果、金融市场、资本输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本轮危机之后,我国政府在内外经济行动中,特别是在开展国际经济交往过程中,应奉行“自主积极、渐进作为”的方针。具体而言,一要促进国内消费需求和有效企业进口,控制贸易顺差;二要加强科技创新,并努力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和国际化;三要加强国内金融市场功能建设,特别要加强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市场功能建设;四要推动金融市场国际化,要在中国境内培育形成各币种全球性货币和资本市场中心;五要渐进推进产品贸易和要素交易人民币结算;六要加强和美国之外经济体的国际经贸合作。只有逐步做好这些事情,中国才能在内需、科技、金融、伙伴等方面,创造条件,夯实基础,自我弥补经济功能缺失,适度摆脱对美国和其他发达经济体的依赖,培育和强化经济主导权,乃至推动形成相对良性的国际经济运行和分工格局。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