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产经分析

大咖为您解读“供给侧改革”

来源:新华网 | 发布日期:2015-12-01
      近来,随着“三驾马车”的逐渐淡化,“供给侧改革”正在迅速升温。这个频频被高层和财经大咖们提及的热词背后的信息量有多大?“供给侧改革”为何在此时提出?与“需求侧”相比,“供给侧”有何新内涵?“供给侧改革”将释放哪些新红利?会不会成为策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战术?思客君邀众大咖为您一一解答!
   思客:“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高连奎(财经专家):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除供给约束,积极进行供给干预促进经济发展。这种改革具体而言,一方面将发展方向锁定为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也要求改革现在的一些抑制供给的体制或政策,比如缩紧的货币政策和繁琐的审批制度等。
  刘世锦(经济学家):相对需求侧改革的措施,供给侧改革更侧重于提升经济增长效率,更侧重于增强企业长期发展活力,更注重经济长期持续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徐林(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司长):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包括交易成本、各种税费、融资成本、社会保障成本等。这有利于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供给质量与效率、改善供给结构,最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思客:为何强调“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有何新内涵?
  吴敬琏(著名经济学家):需求侧是重要的,但是更多是短期问题,属于凯恩斯主义。短期的问题仍要立足长期,要从“供给侧”下手。
  管清友(盘古智库学术委员):“供需错位”已然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路障。“供给不足”和“需求不足”是当下最大的问题:一是供给不足。服务业、高端制造业、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供给依然严重不足。二是需求不足。传统工业的产能过剩依然严重,PPI已经连续43个月负增长,煤炭、钢铁、水泥等企业苦不堪言。我们需要平衡需求侧扩张与供给侧改革之间的关系,一手扩张不足之需求,一手改善不足之供给。
  刘世锦(经济学家):供求是双方面的平衡关系,供给侧方面的改革最终也是在创造需求,是在解决需求的问题。比如,减产能、兼并重组实际上是调整供给结构,把不需要的供给减下去,同时创造市场需求。行政性垄断行业改革也是这样,放宽准入的同时就是在扩大投资。制造业的增长以及转型升级、服务业的发展,都是通过供给侧的改革以创造出新的需求。总的来说,解决供给问题的同时,也是创造新的需求,而且这种新的需求更可靠、更实在、更具有可持续性。
  贾康(著名财经专家):从供给端入手推动制度创新,是有效化解“中等收入陷阱”“塔西佗陷阱”和“福利陷阱”式风险,实现中国迫切需要的方式转变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一招”和“最大红利所在”。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需要用新的动力源对冲下行因素。只有通过新的制度供给的龙头把创新因素激发出来,才能成功应对经济下行,看到中国经济巨大的发展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
   思客:“供给侧改革”究竟改什么?


  刘世锦(经济学家):减产能、放准入、调配置、促创新、制造业升级。
  第一,在减产能方面切实加大力度,取得实质性进展。第二,进一步放宽准入,加快行政性垄断行业改革。不仅是要“放小”,可能更具有实际意义的还要“放大”。第三,加快城乡之间土地、资金、人员等要素的流动,实现合理化配置。第四,加快培育有利于创新的环境。第五,进一步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我国大部分制造业摊子已经铺开了,但从整体来讲,精细化程度还比较低。在这方面中国的潜力很大。
  杨伟民(中财办副主任):高成本是供给侧最致命的硬伤
  中国的供给体系和结构至少存在六个方面的问题,如供给体系总体呈外向型、主要面向低收入群体、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过快等,其中高成本是供给侧最致命的硬伤。……推动经济结构改革要打好四个“歼灭战”,即化解过剩产能、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持续发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等。
   思客:“供给侧改革”应该怎么改?
  朱海就(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一是让合法的主体都有权利供给,不要管制、限制人们的供给能力和愿望。二是把不合格的供给主体改造成合格的供给主体。
  高培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进行供给侧改革,必须加快推进新一轮财税、金融等配套改革。经济继续低迷,决定了未来一个周期将以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为主,扩张性的经济政策要么减收,要么增支。因此不管是从发展的角度讲,还是从改革的角度讲,本轮调整都存在着大量的减税空间。
  刘世锦(经济学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上下联动”,既要有顶层设计,也要有基层视野。首先,顶层设计主要是管宏观方向,划出底线。此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到底哪些措施比较有效,还是要让地方和基层企业有更大的空间来试验,通过试验才能找出切实管用的措施。这也是我国过去30多年改革最重要的一条经验。这条经验现在依然适用。大咖为您解读“供给侧改革”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