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产经分析
世界纺织服装工业发展历史与现状
    世界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回顾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纺织工业首先登上历史舞台。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的棉纺工业发展到一个高峰,纺织工业的出口额占世界纺织贸易总额的58%以上,几乎垄断了全球的棉纺织产品市场。一次大战后的1924年,英国棉纺锭数量达到创记录的6330万锭,织机79.2万台,毛纺业也具全球的霸主地位,纺织品给该国流入了巨额资金。当时中国纺织工业落后英国100年,19世纪中后期东南沿海开始出现机器纺织缫丝厂。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到1895年中国已经有纺织厂79家,纱锭17.5万台,织布机1800台和员工5万人。 
    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日本、西德、意大利等国如法炮制,大力发展纺织工业,这是纺织工业生产重心的第一次转移。美国凭着棉花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棉纺业,棉纺锭数达3600万锭,同时凭着工业和技术优势,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专业和化纤工业。50年代美国纺织品生产技术和纺织机械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化纤工业上,开启了工业化生产的先河。1956年日本的纺织工业产值占到国内工业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34?4%,1976年前30年间,日本花费了大量的资金从国外引进130多项纺机先进技术,并投入巨额研究开发资金,生产纺织机械出口,使日本纺织机械水平大幅度提高,1976年生产的纺织机械出口占79?7%。西德依靠其发达的机械加工业和化学工业,大力发展纺织机械业和染料工业,对本国的纺织工业生产设备的现代化也十分重视,不断更新纺织生产设备,很快成为纺织品和纺织机械出口大国,至今德国的纺机出口仍保持国际领先地位。意大利凭着本国在欧洲地区劳动力低廉的优势,重点发展毛纺、棉纺、服装工业,从70年代起很快成为欧洲的纺织、服装工业中心。 
    70年代后纺织工业生产重心转移到韩国、香港、台湾、印度等国家和地区。中国80年代紧跟其后,迅速崛起,1994年中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总额列居世界首位,这是纺织工业生产重心的第二次转移。纺织工业为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样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2000年中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达522.3亿美元,占全球纺织品贸易的14.7%。据近20多年的资料统计,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居全球第一的国家是日本(1970~1972)三年,德国(1973~1980)八年,意大利(1981~1983、1985~1986)五年,从1994年开始至今中国跃居第一位。在20世纪的历史长河中,纺织工业在各国工业化的过程中都曾朝阳似火,2000年全球纺织品贸易额为3564.0亿美元,纺织工业是和人类相依存的,纺织品、服装产品在世界各国零售商场总是琳琅满目,对消费者具有永久的魅力,纺织工业不会夕阳西下。 
    世界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历史作用 
    纺织工业在人类工业发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它的兴起与发展不仅彻底把人类从饥寒交迫中解放出来,而且也成为人类体现精神文明的一种重要方式。同时,纺织工业的兴起与发展对全球经济繁荣和科技发达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纺织服装工业改善了人民的生存条件。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求,纺织工业的兴起,为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把人类从饥寒交迫中解放出来作出了巨大贡献。纺织服装工业为世界人民提供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纺织不仅使用于我们的服装穿着,而且在室内装潢和室外装潢中大露身手,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空间。纺织还作为高技术材料,在体育、休闲、飞机、汽车、电脑、民用建筑、工程和医药中得到广泛应用。 
    纺织服装工业为促进了全球经济繁荣。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纺织工业首先登上历史舞台,作为先导产业,为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经济起飞起了开辟市场、培养人才、积累资金等重大作用。世界发达国家大多都以纺织服装工业起步。 
    纺织工业带动了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 
    世界纺织服装工业现状 
    生产状况介绍 
    纺织品服装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亚洲,北美和欧洲。2000年出口金额前10名的国家和地区依次是:中国大陆、香港、意大利、美国、德国、韩国、中国台湾、法国、墨西哥和比利时。亚洲国家凭借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禀赋,在纺织品服装生产数量方面占统治地位。欧美发达国家凭借着技术的优势在高档产品方面占有优势。 
    欧洲 
    2000年国际贸易统计数字显示,由15个成员国组成的欧盟在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份额。以2000年为例,欧盟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额占全世界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14.3%,仅次于中国。该年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约占全世界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16.4%。如果单就服装出口来看,2000年,欧盟服装的出口额占全世界服装出口总额的10.3%(这个数字并未包括欧盟15个成员国彼此之间的服装内部贸易),仅次于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欧盟的纺织服装业目前面临亚洲国家纺织、服装业超低劳动力成本的竞争压力。欧盟纺织服装业针对自身劳动力生产成本价格过高的劣势,实行全行业内部的资源合理化配置。具体措施包括调整、重组行业部门、机构,实行自动化生产管理,将生产基地向全球低成本区域转移,重点开发价格敏感度较低、时尚化程度较高、品牌类纺织、服装产品等等。,欧洲纺织服装业2001的从业人员总数为210万人,减少了3.2%;服装纺织企业总署约为11.3万家,减少2.6%。 
    近年来,德国纺织品工业仍然处于举步艰难的境地。2000年基本情况:据生产性统计(不包括少于20人企业),全年销售总额为306亿马克,同比增长3%。国外销售占全年销售总额的三分之一。国内销售近200亿马克,同比减少2%。纺织品生产全年增长1.5%。产品种类发生明显变化,为汽车、机械工业、医药、医药技术、环境保护和包装行业生产的技术性纺织品大幅度增加,已占销售总额的40%。共有各类企业1197家(不包括少于20人企业),员工12.15万人(不包括中欧地区由德国纺织品工业支付工资的6万名员工)。与纺织品工业相比,德国服装工业处于更为艰难的境地。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今日的德国服装生产已几乎全部转移到国外。目前,本行业国内就业人数仅为6.6万人,且呈继续下滑的趋势,但在国外去雇佣了25万名员工。拥有员工人数超过20人的企业约600家,其销售额占全行业的80%。 
    纺织服装业为英国制造业的第六大产业,大约有10,000个企业,共雇用36.4万员工。大多数企业属中小型,员工不超过100人;但也有一些大型企业,如:COATS VIYELLA、COURTAULDS TEXTILES和DAWSON INTERNATIONAL,这些企业均为纺织服装业的著名大企业。本世纪5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英国纺织服装业生产发展速度减缓。进口则逐年递增,英国也由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 
    北美 
    美国纺织工业仍是国民经济主要部门,从业人员200万人,为美国创造500亿美元产值。纺织工业的总体状况是在进口迅速增加的背景下,就业呈现长期下降趋势。美国纺织服装产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在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进展,尤其是纺织品出口保持了增长。在新经济条件下,美国产业在电子商务、快速反应体系建立方面走在各国的前面。美国纺织工业主要通过组织变革、结构重组和缩减规模来提高竞争力。通过合并,纺织公司获得了新的市场份额,扩大了资本实力;经过多元化和垂直整合,纺织公司已经实现了经济规模并扩大了(产品领域)和服务范围。美国纺织工业很少从短纤织物制造转向成衣制造业,而是转向多组分的产品或其它合适的产品。制造运动装、工作服的高技术纤维大量的增长,其它有盈利的产品主要集中在非服装面料产品,包括汽车用、医用、防火用和信息(光纤)等领域。 
    美国的纺织业技术装备较为先进,这是主要通过投资现代化装备和重组结构实现的。纺纱、织造和针织在许多工厂都非常现代化,这使他们提高了质量和速度,并使人工成本在总成本中的比例下降,纺织工业可以通过新技术增加生产。目前纺织工业每年技术和设备投资达30亿美元,对现代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的不断投资是十分重要的。 
    加拿大纺织业在1999年共有950个公司,雇佣了49800位劳动力,生产了80亿美元的纺织物及产品,其中42.2%(34亿美元)用于出口。美国一直是加拿大最大的出口国,占加拿大纺织出口的87.4%。大多数的纺织厂只有不到50的工人。主要的纺织厂通常比生产纺织产品的生产厂大,也具有更大的经济规模。很多产品的生产也是相当集中的,比如人造纤维、长丝和面料、地毯、床单及枕头、以及毛巾。1999年,加拿大的纺织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2%,提供了2.7%的就业机会。 在1994年到1999年的五年里,纺织业的总产量增长了21.1%,从66亿美元上升到80亿美元。主要的纺织行业产量从34亿美元上升到42亿美元,增长了23.5%。纺织产品行业的产量从32亿美元上升到38亿美元,增长了18.8%。 
    从1994年以来,墨西哥纺织品对外贸易额逐年增加,增长率接近8%。2000年,墨西哥纺织品出口额为38.88亿美元,同比增长了9.7%。其中,向美国出口34.4亿美元,占其纺织品出口总额的83%。亚太居墨西哥进口纺织品的第2位,达 7.19亿美元,其中韩国对墨西哥出口纺织品3.58亿美元,占亚太第一位。 
    亚洲 
    亚洲国家纺织服装业凭借丰富的原料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廉价劳动力迅速崛起。有关统计资料表明,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柬埔寨、越南、印度尼西亚等亚洲国家的纺织品服装生 产行业的劳动力成本价格还不到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所有这些都为亚洲纺织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国际纺织业劳务工资水平比较(每小时)
| 
 排序  | 
 国别  | 
 2000年秋  | 
 排序  | 
 国别  | 
 2000年秋  | ||
| 
 折美圆  | 
 折欧元  | 
 折美圆  | 
 折欧元  | ||||
| 
 1  | 
 日 本  | 
 28.02  | 
 26.10  | 
 11  | 
 土 耳 其  | 
 2.89  | 
 2.69  | 
| 
 2  | 
 德 国  | 
 19.43  | 
 18.10  | 
 12  | 
 墨 西 哥  | 
 2.36  | 
 2.20  | 
| 
 3  | 
 意大利  | 
 16.00  | 
 14.71  | 
 13  | 
 爱沙尼亚  | 
 1.64  | 
 1.53  | 
| 
 4  | 
 加拿大  | 
 15.43  | 
 14.29  | 
 14  | 
 泰 国  | 
 1.27  | 
 1.18  | 
| 
 5  | 
 美 国  | 
 15.29  | 
 14.24  | 
 15  | 
 马来西亚  | 
 1.21  | 
 1.13  | 
| 
 6  | 
 法 国  | 
 14.87  | 
 13.85  | 
 16  | 
 中 国  | 
 0.74  | 
 0.69  | 
| 
 7  | 
 英 国  | 
 13.65  | 
 12.72  | 
 17  | 
 印 度  | 
 0.63  | 
 0.60  | 
| 
 8  | 
 台 湾  | 
 7.76  | 
 7.23  | 
 18  | 
 斯里兰卡  | 
 0.43  | 
 0.46  | 
| 
 9  | 
 香 港  | 
 6.55  | 
 6.10  | 
 19  | 
 巴基斯坦  | 
 0.39  | 
 0.37  | 
| 
 10  | 
 韩 国  | 
 5.71  | 
 5.23  | 
 20  | 
 印 尼  | 
 0.35  | 
 0.32  | 
    原材料方面,亚洲是世界上最大棉花和化纤生产基地,同时又靠近世界主要羊毛产地。资源禀赋的优势为亚洲国家发展纺织工业提供了便利。 
  
    棉花产量 
  
    世界上主要的产棉国大多在北半球,前四名分别为:中国,美国,印度和巴基斯坦。 
| 
 年份  | 
 全球  | 
 中国  | 
 美国  | 
 印度  | 
 巴基斯坦  | 
 土耳其  | 
 澳大利亚  | 
| 
 1999  | 
 1916  | 
 383  | 
 369  | 
 263  | 
 170  | 
 79  | 
 70  | 
| 
 2000  | 
 1904  | 
 432  | 
 379  | 
 235  | 
 170  | 
 75  | 
 71  | 
| 
 2001  | 
 2143  | 
 532  | 
 440  | 
 272  | 
 180  | 
 87  | 
 
  | 
| 
 2002  | 
 1927  | 
 446  | 
 393  | 
 237  | 
 
  | 
 89  | 
 44  | 
    羊毛产量 
    世界上的主要羊毛产国大多都集中在南半球。包括:澳大利亚,中国,新西兰以及南美各国。
世界主要国家羊毛产量(原毛)
| 
 年 份  | 
 全 球  | 
 中 国  | 
 澳大利亚  | 
 新西兰  | 
 土耳其  | 
 阿根廷  | 
 乌拉圭  | 
| 
 1980  | 
 285  | 
 15.9  | 
 70.1  | 
 38.5  | 
 5.7  | 
 16.3  | 
 7.8  | 
| 
 1985  | 
 295  | 
 17.8  | 
 81.1  | 
 35.3  | 
 6.1  | 
 15.5  | 
 9.1  | 
| 
 1990  | 
 336  | 
 23.9  | 
 106.6  | 
 30.5  | 
 8.5  | 
 13.6  | 
 9.3  | 
| 
 1995  | 
 252  | 
 27.7  | 
 73.1  | 
 28.9  | 
 7.4  | 
 9.2  | 
 5.6  | 
| 
 1996  | 
 254  | 
 29.8  | 
 69.6  | 
 26.3  | 
 7.2  | 
 8.1  | 
 6.0  | 
| 
 1997  | 
 249  | 
 25.5  | 
 68.2  | 
 26.5  | 
 7.2  | 
 7.8  | 
 7.8  | 
| 
 1998  | 
 242  | 
 27.7  | 
 68.1  | 
 24.8  | 
 7.2  | 
 7.0  | 
 6.8  | 
| 
 1999  | 
 236  | 
 28.3  | 
 67.8  | 
 25.3  | 
 7.2  | 
 6.3  | 
 5.7  | 
| 
 2000  | 
 233  | 
 29.2  | 
 67.0  | 
 26.0  | 
 5.0  | 
 5.7  | 
 5.7  | 
资料来源:(WIS)“WOOL Statistics” 单位:万吨
    化纤产量 
    近几年,欧洲和美国的一些化纤巨头纷纷在萎缩。在亚洲,化纤业在这几年中飞速发展。继韩国和中国台湾后,东南亚联盟国家、印度、中国大陆也增加了化纤生产量。1997年,亚洲化纤产量超过1500万吨,2000年增加到2200万吨,2001年达到2600万吨,占据世界总量的70%。 
    根据预测,世界纤维(包括棉、毛、化纤和纤维素纤维)需求量年增2.5%,从2000年的4920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5560万吨。化纤将以4%的速度增长,从2600万吨增加到3160万吨,而供应量将达到3330万吨;人均纤维需求将从8.1公斤增长到8.6公斤。中国和印度需求增幅更大。 
     目前亚洲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基地。2000年,全球纺织品出口为1574.6亿美元,其中亚洲各国纺织品出口占一半以上,仅中国,香港和台湾的出口额就占全世界的26%;全球服装出口1989.4亿美元,其中亚洲国家出口占全世界的一半左右,仅中国大陆和香港的出口额就占全世界的38%。
从生产能力方面来看,亚洲也当之无愧的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全世界60%以上的棉纺和棉织机都集中在亚洲。 
出口情况及市场
    亚洲、欧洲、北美是国际纺织品服装的三个出口主要市场。1999年全球成衣前15大进口国累计进口额为1569.90亿美元,已超过全球成衣总进口额的80%以上,进口额超过100亿美元的有美国、德国、日本、香港、英国和法国。1999年全球纺织品前15大进口国(地区)累计进口金额达854亿美元,已超过全球纺织品总进口额的54%以上。 
    亚洲是目前世界纺织服装的主要生产和输出地,年纺织品出口额占全球的44.2%。服装出口占全球的44.6%。同时,亚洲本身也是一个巨大的纺织品服装消费市场,纺织品进口金额占世界的32.1%,服装进口金额占世界的15%。近几年,亚洲国家进口金额增长速度很快;主要是亚洲诸国之间的相互交流,纺织品有61%是区内贸易,服装的的区内贸易也达27%。日本是亚洲最大的纺织品服装进口消费国。1999年纺织品进口金额约45.46亿美元,主要自亚洲和西欧进口,其比重分别为74.7%和16.0%。但是主要进口地区的消长情况不同,日从亚洲进口成衣增长9%,自西欧地区则衰退11%,但自中东地区进口金额则增加26%,中东欧也增加23%。中国名列日本纺织品进口来源国第一位,所占比重已达38%,增长率更高达12%,中国已成为日本纺织品市场的最主要生产基地。排名第二的西欧比重仅占中国的一半,且进口规模逐渐萎缩,1999年衰退10%。1999年日本成衣进口金额约为164亿美元,主要从亚洲和西欧进口,其比重分别为86.3%和9.9%,但主要进口地区的消长情况不同,自亚洲进口成衣增长16%,自西欧地区则衰退12%。但从拉丁美洲进口则增加12%。中国名列日本成衣进口国第一位,所占比重已达69.7%,增长率更高达20%,已成为日本成衣市场的最主要生产基地。 
   
    欧盟15国纺织品进口额为世界第一,1999年进口额为539亿美元,与欧洲区域内贸易金额比重居高不下,72.4%进口来源来自西欧地区,其次为亚洲(16.2%)和中东欧(4.7%),1999年仅中东欧地区呈现增长,其他均出现衰退。欧盟市场前五大纺织品进口国已占欧盟总进口金额的78%以上,可见进口集中度很高。1999年欧盟成衣进口金额约为868.53亿美元,50%进口来自西欧地区,其次为亚洲(29.3%)和中东欧(10.6%)。近年来中东欧迅速崛起,曾于1998年出现16%的高增长,未来在欧盟市场的发展将不可估量。欧盟市场前五大成衣进口国已占欧盟总进口金额的64%以上,进口集中度高。无论纺织品还是服装,亚洲国家尤其中国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 
   
    北美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纺织服装进口市场,主体是美国,美国的纺织服装消费市场庞大,年消费金额2000亿美元左右。美国纺织服装业虽有坚实的基础和先进的设备,但生产量远不能满足国内消费市场的需求,每年有43%的服装,10%的纺织品依赖进口。1999年美国纺织品进口金额约为143亿美元,其中从亚洲地区进口比重最高达50%,其次为西欧,达21.7%,北美及拉丁美洲合占24%。受NAFTA(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和加勒比海计划的影响,近年来美国从这两个区域进口纺织比重迅速增长。美国前五大纺织品进口国已占全国总进口额的一半,进口相对集中且进口国多受双边区域优惠协定的保护,如加拿大与墨西哥就享有NAFTA的优惠条件。1999年美国成衣总进口额约为587.85亿美元,主要来自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国,比重高达86%。墨西哥因享有较佳生产条件和地理位置,特别是NAFTA的优惠条件,因此名列美国成衣进口来源国的第一位,所占比重(13.5%)几乎和中国相当且每年以两位数速度增长,未来可望成为美国成衣市场的最主要生产基地。
2000年美国,欧洲和日本纺织服装进口额
| 
 
  | 
 合计  | 
 纺织品  | 
 服装  | |||
| 
 
  | 
 金额  | 
 比例  | 
 金额  | 
 比例  | 
 金额  | 
 比例  | 
| 
 全球  | 
 3772.3  | 
 100  | 
 1671.3  | 
 100  | 
 2101  | 
 100  | 
| 
 美国  | 
 821  | 
 21.8  | 
 157.1  | 
 9.4  | 
 663.9  | 
 31.6  | 
| 
 欧盟  | 
 1356.8  | 
 36  | 
 497.7  | 
 29.8  | 
 859.1  | 
 40.9  | 
| 
 日本  | 
 245.6  | 
 6.5  | 
 49.4  | 
 2.9  | 
 197.1  | 
 9.4  | 
| 
 三地合计  | 
 2424.3  | 
 64.3  | 
 704.2  | 
 42.1  | 
 1720.1  | 
 81.9  | 
    科技水平 
    发达国家的纺织品服装虽然占世界市场的份额比较少,但是在纺织机械,面料等尖端技术和工艺方面远远领先于发展中国家。目前世界先进的纺织技术都牢牢掌握在工业发达国家手中。发达国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纺织新材料、新产品的应用层出不穷。新型特种合成纤维和纺织新材料的开发和产业化,是继化纤工业问世以来的又一次新的技术突破。新合纤以其优异的功能和性能不仅弥补了天然纤维在性能方面的局限和不足,而且也推动了纺织业由传统的消费领域向生产资料领域拓展。 
    纺织新工艺、新技术日新月异。纺织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推广水平是纺织工业实现现代化重要手段。八十年代以来,过去人们梦寐以求的“无锭纺纱、无梭织布、无水印花、无纺织布、无人工厂”等全新技术已经逐步变成现实。目前在技术发展上基本上形成了相互补充并互相竞争的“纺织革新技术”和“纺织创新技术”这两个方面:纺织革新技术是以传统纺织技术为基础,以现代高新技术为依托,对纺织传统工艺技术所进行的革新和改造,其特点是以高速(单机高速化、自动化)、高效为特征来达到减少用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纺织创新技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无纺布技术,二是以生态和环保为目标的创新技术。非织造布工艺是纺织纤维不再经纺纱,织布而直接成布的全新工艺。以生态和环保为目标的创新技术目前比较集中在印染方面。 
    纺织装备机电一体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以计算机技术直接推动纺织工业技术装备向生产过程全面自动化迈进,从而实现了纺织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机电一体化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善了劳动环境和条件,从而带来纺织生产力发展的一次新的飞跃。首先是促使纺织生产实现了高速、高效、高产、高质的现代化生产方式,彻底摆脱了以前单靠机械和人才的设计与生产模式。 
    以国际互联网络为依托形成的快速反应系统机制。90年代后,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知识经济初见倪端。信息作为现代社会生产中的一重要资源,已成为各国资源竞争的焦点。由此也带来了纺织工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深刻变革。这种变革集中体现在快速反应生产经营机制(QR)方面。 
    纺织机械 
    目前欧美发达国家的纺织机械工业比发展中国家先进的多。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的纺织机械分别占全世界的前三位。 
    德国纺织机械工业目前居全球首位。在德国的机械产业中,德国纺织机械的产业实力也在全德各项机械产项中排名第一,是德国引以为豪的专业项目。德国纺织机械最强的项目是纺纱机械、针织机械与织袜机械,在所有德国纺织机械的生产比例当中,纺纱机械占29%,织布机械占14%,针织与织袜机械占17%,处理机械占12%,其它纺织机械与零配件占28%。 
    日本在纺织机械领域位居第二。日本机械工业相当发达,占国民经济的40%以上。纺织机械作为机械的分支,也相当发达。近几年,由于日本经济萧条,日本纺织机械遭受了打击。日本纺织机械在质量和技术方面不如德国的优秀。德国机器公会VDMA提供的背景资料显示,德国纺织机械的贸易量占全球同类产品贸易总量的30%以上,是排名第二的日本的两倍。 
    在纺织机械领域,意大利既是一个重要的出口国家,也是主要的进口国家,主要原因在于纺织工业是意大利的经济支柱之一,意大利将技术层次相对较低的纺织机械出口到境外,并从德国进口先进的设备,以生产高质量的纺织原料和成品。从生产总额排名来看,意大利的纺织机械排名全球第三,仅次于德国和日本。意大利主要的出口项目依次为针织机械28%、纺纱机械22%、织布机械21%、整理设备20%、洗染干燥机械9%。 
    世界纺织工业发展的动力––科技技术的发展情况 
     
    纺织工业之所以有今天的辉煌,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纺织上的应用。从纺织工业的发展历程来看,从手工业到机器工业的转变,从天然纤维为原料到化学纤维的出现,从传统的纺织工艺到现代的无纺布工艺,现代电子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应用,大大的推进了纺织工业的发展。所有这些都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贡献。 
    从手工纺织到机械纺织的转变,大大的提高了纺织工业的劳动生产率。棉纺织工业最先实现机械化。1733年约翰?凯发明取得“飞梭” 的专利权––一种能使纬纱来回穿越经纱的速度得到加快的简单的弹跳装置。但是,仅有“飞梭”是不够的,于是,人们为鼓励那些促进了生产的发明,谨慎地开展了一场协调一致的运动。这种情况导致一系列发明,使棉纺织工业有可能到1830年时完全实现机械化。新发明中,理查德?阿克赖特的水力纺纱机(1769年)、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的多轴纺纱机(177O年)和塞缪尔?克朗普顿的走锭纺纱机(1779年)是十分出色的。水力纺纱机能在皮辊之间纺出又细又结实的纱;用多轴纺纱机,一个人能同时纺8根纱线,后来是16根纱线,最后为100多根纱线;走锭纺纱机也称为“缪尔”(骡子)纺纱机,因为它结合了水力纺纱机和多轴纺纱机的优点。所有这些新纺纱机很快就在生产出比织布工所能处理的多得多的纱线。有位名叫埃德蒙?卡特赖特的牧师试图矫正这种不平衡状态,他在1785年取得了一种最初由马驱动、1789年以后由蒸汽驱动的动力织机的专利权。这种新发明物制作粗陋,在商业上无利可图。但是,经过多年的改进之后,其最严重的缺点得到了纠正。到19世纪2O年代,这种动力织机在棉纺织工业中基本上已取代了手织织布工。 
    化纤工业的出现,大大的丰富和增加了纺织品种类和数量。1911年人造纤维、1938年合成纤维步入纺织原料的行列,人们以惊奇的眼光看到,生产纺织品的原料不一定依靠天然纤维,可以和其他工业原料一样,进行工业化生产。以后的几十年,化纤工业无论是数量、品种还是品质、性能都开始向天然纤维提出挑战。到1994年化纤纤维和天然纤维产量各占一半为2056?4万吨,平分秋色,1996年化纤产量达2400万吨,占纺织用纤维的54%,很快超过了天然纤维的用量,2000年化纤产量达3420.6万吨。超细纤维、耐高温、阻燃、高弹、高强、导电等高性能化纤的工业化生产,化学纤维在服用性能和使用性能上也赶上和超过了天然纤维,有些特殊性能又是天然纤维所远不及的。目前化纤品种繁花似锦,誉为21世纪纤维的Lyocell纤维已商业化生产,各种超级仿生纤维已进入开发研究阶段,人类已经摆脱了完全依靠天然纺织原料的桎梏,不再靠天穿衣。化纤工业为纺织工业的发展开拓了无限的纺织原料来源,逐步把农田归还给粮食。 
    微电子技术在纺织机械上的广泛应用,纺织机械高速化、自动化、连续化。这些变化的重要标志有:清梳联生产线的工业化生产;高速高产的环锭纺纱机;高度自动化的新型气流纺、喷气纺纱机;全自动络纱机和高性能的无梭织机等。人们曾经幻想的纺纱不用锭,织布不用梭的理想在20世纪变成了现实。 
    现代非织造布工业的形成和迅速发展,再次丰富和增加了纺织品的品种和数量。非织造布严格意义上是纤维布,起源又可追溯到蚕在桌面上吐丝(长丝)和造纸(短纤)。现代非织造布工业开始于50年代,有长丝和短纤两大类。因纤维成网方法和成布的固结方法不同而称化学粘合、热粘、针刺、水刺、纺粘等非织造布。非织造布的特点是纤维在产品中呈不规则状态,因此赋予产品各向异性的性能,又由于非织造布生产工艺流程短,产量高和在产业界有着广泛的用途,本世纪40年代起,开始被业内的伯乐发现,非织造布很快成了纺织工业中出现的一匹黑马,几十年间以高速针刺、纺粘、水刺为代表的非织造布工业茁壮成长,同时与其相连的下游整理和相关产业迅速形成。非织造布在土工布、医疗用布、卫生用品、建筑屋顶材料、过滤用品、农业用品等应用领域显示出明显的优越性,有的甚至不可替代。 
    未来展望––纳米技术在纺织上的应用。科学家们认为,纳米技术的发展将导致一次新的产业革命,发达国家为了抢占这一制高点,已在人力、财力、物力上增加投入,展开竞争,从物理、化学、材料、医学以及电子工程等各种领域展开研究的应用。未来5年中我国将投入25亿元进行纳米研究。在功能纤维方面的有抗紫外线、抗菌、抗电磁波以及耐日晒、抗氧化等,在化学、电子方面可用作催化剂和用作导电浆料,甚至隐身材料方面。纳米技术的应用,将成为纺织工业发展的一个新途径。 
    总之,现代机械工业,材料技术,化学工业和电子工业技术在纺织上的应用,大大的推进了纺织工业的发达和繁荣。未来纺织工业的发展将进一步依赖材料科学,化学工艺和电子技术等科学技术的推动。 
    结论 
    21世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20世纪后50年全球人口增加了1.4倍,今年达60亿,预计2050年全球人口将达90亿。人口的高度膨胀,最先面临的是粮食和衣着问题,产业界也需要大量的纺织品,因此纺织行业的作用仍然举足轻重。 
    从发展趋势来看,化纤增长,天然纤维的下降成必然趋势,预计到2001年全球纺织纤维生产总量将超过5600万吨,环保健康型和特种化纤研制、开发、生产将受到重视。纺织机械更注重采用先进技术,在高产、自动、连续化的基础上生产管理逐步网络化,建立快速反应系统。 非织造布工业还属新型产业,现代化生产只有几十年的路程,新的生产工艺、设备和产品有着广泛的研究开发前景,非织造布在产业用布中的地位将显著加强。据统计1997年全球产业用纤维和纺织品消费达1000万吨,预计今后五年间,仍将以3.9%的速度递增,给非织造布的生产提供了广大发展空间。非织造布在产业用布的比例,工业发达国家已占到60%。21世纪非织造布工业前景仍将令人刮目相看。 
    从生产和消费趋势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资本,信息和商品等各种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更加自由。在这种情况下,亚洲凭借着廉价的劳动力和独特的资源优势将进一步成为世界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基地。亚洲,欧洲和北美仍然将是世界上主要的纺织品服装消费地区。但是,在技术,工艺和创新方面,发达国家将仍然保持优势的地位。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世界纺织工业目前正从劳动密集型转向了资金、技术密集型。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