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产经分析
“旧”衣如何不“废”?
春节临近,不免一番整理打扫。望着面前收拾出来的厚厚一叠不准备再穿的衣物,陈女士犯了愁。“扔了吧,怪可惜的,很多都是八九成新的;给亲戚吧,二手衣服现在也没有人要;捐给有需要的人,也不知道送到哪里去……”纠结了一番,最后陈女士还是一狠心,装了个包把衣服都扔到了垃圾站旁边。“希望有人能捡走吧,其实很多衣服都是很好的,只是款式不喜欢了……”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纺织行业年工业总产值已经突破5万亿元,20年来始终保持10%甚至20%的增长率。按照全国13.7亿人口,平均每年每人废弃3件服装计算,每年我国将有约41亿件服装被废弃。
面对如此庞大的数字,不禁让人反思,在资源、环境压力日趋严峻的今天,什么改变迫在眉睫——
旧衣难再生
作为资源依赖性和环境敏感性很高的产业,纺织服装业的消耗不容小觑。
我国每年对纺织品的生产原料(棉、毛、丝毛等纤维)需求非常巨大。仅2010年,我国纤维的加工量就达4130万吨,占全球纤维产量比重超过50%;2012年规模以上企业完成服装年产量267亿件。每件衣服在其生命周期中都消耗着大量其他资源。据纺织行业有关专家测算,一件长袖T恤一般要用到大约250克棉花,生产过程中至少耗费1750升的水。经过原料生产、衣物加工、成品运输、使用、废旧衣物处理等五个程序,大约会产生7公斤的碳排放。但这些生产出来的纺织品,大部分在几年后,就面临着被丢弃的命运。
旧衣物显然蕴含可待挖掘的丰富资源。据记者了解,二手衣物除了送给有需要的人之外,还可以作为再生纤维的主要原料,并可以加工成为再生棉,用于冬天包裹树木、铺在地上保暖,很多轿车车垫下的隔热层也可以由旧衣服加工而成。
据悉,发达国家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再利用已发展得十分成熟,通过材料革新、渠道控制、细化分类等方式已逐步形成了投资少、物料来源丰富、效益显著的新兴产业,其中纺织材料的循环使用已达到17%左右。
然而在国内,成体系的纺织材料循环模式尚未建立起来。虽然不少发达城市建立有旧衣收购点,江浙、广东地区也有相关企业从事旧衣物回收再生业务,但过去只回收纺织厂的边角余料,近年来才在高校和社区里回收,且布点较为稀少、分散。“废旧衣物是不是翻新后又冒充新衣服再到市场去出售”这样的担心也使公众的热情打了折扣。
更需要指出的是,纺织材料的循环利用并不是简单的把旧衣物聚拢在一起就可以解决。而是需要根据原材料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工艺进行分拆、加工、利用;如果要做到专业化、高效化,更需要企业大量的研发投入。
于是,一个怪圈逐渐形成。有需求的居民在附近找不到合适的回收机构;回收企业要花费大量成本搜集衣物,致使量产优势丧失,并且研发投入较高也使企业动力不足;国家的相关规定中,也缺乏销售、处理旧衣物的量化、细化规定,整个行业大多以“散兵游勇”的面貌出现。
探水“旧衣回收”新模式
面对环境容量的极限和低碳消费的巨大驱动,我国纺织产业走绿色循环之路已刻不容缓。
按照我国纺织工业“十二五”规划,“支持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已经有了一个预计的“进度表”:在未来5年内,初步建立起纺织再生纤维回收循环利用体系,到2015年全国纤维加工总量可望达到5150万吨,其中15%为再生纤维。
在此大背景下,一些具有前瞻视野的服装企业开始在纺织材料的循环利用上进行先行探索,他们会同政府机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等利益相关方逐步开展课题研究与局部试点应用,希望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纺织品回收利用工作。
华银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银联合)就是其中的一员。近日,记者在“中国纺织服装业绿色循环经济高层圆桌会议暨节能环保专项课题研讨会”上了解到,作为苹果(中国)有限公司投资的以绿色循环经济产业链经营模式为特点的新经济实体,在分析了市场需求以及项目的可行性后,他们首先将关注点放在职业服以及学生服之上,希望在此建立一条从采购、制造、销售再到实现回收、再利用的绿色低碳供应链流程标准体系。
据华银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总裁助理王毅介绍,纺织服装业回收再利用价值高低的一个关键在于面料开发,面料的科学成分和再生组织纤维是决定回收价值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商品销售之初,企业就希望借助加强技术攻关,选取更为环保、舒适、利用率高的面料进行制造;制造中,在成衣关键部位标注绿色环保信息码,用于今后回收利用时的识别、分检;销售后通过建立企事业单位、学校的客户档案,约定可回收的时间、方式、地点;在一段时间后,华银联合将定期采取区域定点,集中回收,并科学分类分解、打包、标识;再按照不同的种类选择合适的工艺和回收利用方法,例如加工成汽车内饰材料、箱包内衬布、农业用棉毛被、公路上用的保温被等。
“我们就是希望建立一种绿色供应链的流程与标准,构建回收利用的途径、设施、网络及落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再通过规划再生纤维产品,提高研发能力。”华银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执行CEO施圣洁这样表示。
■专家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环保部原副部长王玉庆:建议企业在建立纺织服装回收模式时做一个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评价,搞清楚每个过程中资源的消耗情况,从而权衡利弊,切实判断回收过程是否真正节能环保;另外应改变观念,认识到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不仅指技术的研发,还包括工艺、管理、销售模式的创新,建议在这些方面寻求突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云春:首先应转变观念,把纺织服装的再利用、再循环问题重视起来;其次要加强这方面的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比如研究采用什么样的面料可以更加环保和节约资源;第三是加强政府的政策扶持,对相关企业在税收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
■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推动纺织服装业绿色循环经济发展,企业的创新研发是一个基础,但仍需要社会性的呼应和支持。应重视行业协会和环保部门的作用,通过社会运动发动更多的群众参与其中。
■全国工商联纺织工商业协会副会长、苹果(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施银焕:要重视服装设计生产工艺流程的创新和改变,在生产当中利用经济、环保的工艺流程,低碳高效的制作过程,把回收的旧衣服价值最大化;改变服装繁琐为美的审美观点,突出和彰显生态环保的主题;大力宣传和弘扬节约理念,让民众树立浪费资源为耻的荣辱观,使回收循环再利用成为公民的责任和自豪感的来源。
■北京服装学院客座教授王小灿:要重视设计的重要作用,在色彩、款式方面更加满足人们的需要,从而使穿着的人更加满意,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延长衣物的穿着寿命,降低淘汰率;通过设计创意对旧衣进行改造,让旧物换新颜。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纺织行业年工业总产值已经突破5万亿元,20年来始终保持10%甚至20%的增长率。按照全国13.7亿人口,平均每年每人废弃3件服装计算,每年我国将有约41亿件服装被废弃。
面对如此庞大的数字,不禁让人反思,在资源、环境压力日趋严峻的今天,什么改变迫在眉睫——
旧衣难再生
作为资源依赖性和环境敏感性很高的产业,纺织服装业的消耗不容小觑。
我国每年对纺织品的生产原料(棉、毛、丝毛等纤维)需求非常巨大。仅2010年,我国纤维的加工量就达4130万吨,占全球纤维产量比重超过50%;2012年规模以上企业完成服装年产量267亿件。每件衣服在其生命周期中都消耗着大量其他资源。据纺织行业有关专家测算,一件长袖T恤一般要用到大约250克棉花,生产过程中至少耗费1750升的水。经过原料生产、衣物加工、成品运输、使用、废旧衣物处理等五个程序,大约会产生7公斤的碳排放。但这些生产出来的纺织品,大部分在几年后,就面临着被丢弃的命运。
旧衣物显然蕴含可待挖掘的丰富资源。据记者了解,二手衣物除了送给有需要的人之外,还可以作为再生纤维的主要原料,并可以加工成为再生棉,用于冬天包裹树木、铺在地上保暖,很多轿车车垫下的隔热层也可以由旧衣服加工而成。
据悉,发达国家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再利用已发展得十分成熟,通过材料革新、渠道控制、细化分类等方式已逐步形成了投资少、物料来源丰富、效益显著的新兴产业,其中纺织材料的循环使用已达到17%左右。
然而在国内,成体系的纺织材料循环模式尚未建立起来。虽然不少发达城市建立有旧衣收购点,江浙、广东地区也有相关企业从事旧衣物回收再生业务,但过去只回收纺织厂的边角余料,近年来才在高校和社区里回收,且布点较为稀少、分散。“废旧衣物是不是翻新后又冒充新衣服再到市场去出售”这样的担心也使公众的热情打了折扣。
更需要指出的是,纺织材料的循环利用并不是简单的把旧衣物聚拢在一起就可以解决。而是需要根据原材料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工艺进行分拆、加工、利用;如果要做到专业化、高效化,更需要企业大量的研发投入。
于是,一个怪圈逐渐形成。有需求的居民在附近找不到合适的回收机构;回收企业要花费大量成本搜集衣物,致使量产优势丧失,并且研发投入较高也使企业动力不足;国家的相关规定中,也缺乏销售、处理旧衣物的量化、细化规定,整个行业大多以“散兵游勇”的面貌出现。
探水“旧衣回收”新模式
面对环境容量的极限和低碳消费的巨大驱动,我国纺织产业走绿色循环之路已刻不容缓。
按照我国纺织工业“十二五”规划,“支持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已经有了一个预计的“进度表”:在未来5年内,初步建立起纺织再生纤维回收循环利用体系,到2015年全国纤维加工总量可望达到5150万吨,其中15%为再生纤维。
在此大背景下,一些具有前瞻视野的服装企业开始在纺织材料的循环利用上进行先行探索,他们会同政府机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等利益相关方逐步开展课题研究与局部试点应用,希望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纺织品回收利用工作。
华银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银联合)就是其中的一员。近日,记者在“中国纺织服装业绿色循环经济高层圆桌会议暨节能环保专项课题研讨会”上了解到,作为苹果(中国)有限公司投资的以绿色循环经济产业链经营模式为特点的新经济实体,在分析了市场需求以及项目的可行性后,他们首先将关注点放在职业服以及学生服之上,希望在此建立一条从采购、制造、销售再到实现回收、再利用的绿色低碳供应链流程标准体系。
据华银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总裁助理王毅介绍,纺织服装业回收再利用价值高低的一个关键在于面料开发,面料的科学成分和再生组织纤维是决定回收价值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商品销售之初,企业就希望借助加强技术攻关,选取更为环保、舒适、利用率高的面料进行制造;制造中,在成衣关键部位标注绿色环保信息码,用于今后回收利用时的识别、分检;销售后通过建立企事业单位、学校的客户档案,约定可回收的时间、方式、地点;在一段时间后,华银联合将定期采取区域定点,集中回收,并科学分类分解、打包、标识;再按照不同的种类选择合适的工艺和回收利用方法,例如加工成汽车内饰材料、箱包内衬布、农业用棉毛被、公路上用的保温被等。
“我们就是希望建立一种绿色供应链的流程与标准,构建回收利用的途径、设施、网络及落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再通过规划再生纤维产品,提高研发能力。”华银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执行CEO施圣洁这样表示。
■专家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环保部原副部长王玉庆:建议企业在建立纺织服装回收模式时做一个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评价,搞清楚每个过程中资源的消耗情况,从而权衡利弊,切实判断回收过程是否真正节能环保;另外应改变观念,认识到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不仅指技术的研发,还包括工艺、管理、销售模式的创新,建议在这些方面寻求突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云春:首先应转变观念,把纺织服装的再利用、再循环问题重视起来;其次要加强这方面的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比如研究采用什么样的面料可以更加环保和节约资源;第三是加强政府的政策扶持,对相关企业在税收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
■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推动纺织服装业绿色循环经济发展,企业的创新研发是一个基础,但仍需要社会性的呼应和支持。应重视行业协会和环保部门的作用,通过社会运动发动更多的群众参与其中。
■全国工商联纺织工商业协会副会长、苹果(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施银焕:要重视服装设计生产工艺流程的创新和改变,在生产当中利用经济、环保的工艺流程,低碳高效的制作过程,把回收的旧衣服价值最大化;改变服装繁琐为美的审美观点,突出和彰显生态环保的主题;大力宣传和弘扬节约理念,让民众树立浪费资源为耻的荣辱观,使回收循环再利用成为公民的责任和自豪感的来源。
■北京服装学院客座教授王小灿:要重视设计的重要作用,在色彩、款式方面更加满足人们的需要,从而使穿着的人更加满意,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延长衣物的穿着寿命,降低淘汰率;通过设计创意对旧衣进行改造,让旧物换新颜。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