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产经分析

重温“莫干山精神”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 发布日期:2012-11-09
  9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和本报联合举办的“中青年改革开放论坛”在浙江德清县莫干山举行,是为“莫干山会议”。会议的目的,是希望发挥中青年学者的热情和智慧,营造深化改革、推进开放的社会氛围,务实探讨下一步改革开放的对策,促进对未来中国发展战略的整体谋划。
  
  本次会议以“创造公平、开放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为主题,邀请了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120多名代表。会议将以全体大会、小组讨论和闭门会议等形式,围绕改革理论与宏观经济、体制改革与收入分配、城市化与土地制度、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等多个议题展开讨论。
  
  这样的一次会议,很容易令人想起28年前的往事。1984年9月,同样是在浙江德清县莫干山,同样是一群中青年学者,同样是关注其时的热点理论与现实命题,开了一个会议,会议同样命名为“莫干山会议”。
  
  从现在的眼光来看,那不是一次普通的会议,曾在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谓其不普通,是因为该会议曾被称作“经济改革思想史的开创性事件”,是青年经济工作者“第一次集体发声”,也因为这次会议的成果,为后来的改革开放给出了许多有见地的思路,并被决策者所采纳。
  
  记忆当中的上世纪80年代,确实是思潮激荡、令人怀念的一段岁月。学者柳红在其著作《80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中,对当时的经济学者于中国改革事业的贡献有所总结。后来有学人结合这个概述又做了些提炼,大致可以表述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解放思想,为改革的合法性论证;二是探讨中国改革的目标与战略,使改革向市场经济方向演进;三是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使改革得以进行下去;四是推动了思想的开放。
  
  可以这么说,参加1984年“莫干山会议”的中青年学者,大抵是当时中国经济学者整体图景的一个缩影。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与当下相比,更多些理想情怀,也更多些书生意气。很多人有时代使命感,能够超越自身的局限,勉力而行,乃至奋斗牺牲。有兴趣的读者若是去重读“莫干山会议”的历史,定会对此有更强的感受。
  
  曾参与1984年“莫干山会议”的常修泽教授,最近曾在本报撰文,特意解析了“莫干山精神”。在他看来,“莫干山精神”是一种时代责任精神,是公平竞争精神,是自由争鸣精神,也是官学互动精神。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总结。“莫干山精神”对于当时的体制变革与社会进步,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而若从今天的时局来看,这些精神也丝毫不见有“落伍”之感,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012年“莫干山会议”的背景,是世界经济遭遇了很多的挑战,全球经济处于一个下行通道中,复苏乏力。从国内情况来看,在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与开放之后,在中国已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一系列的矛盾与问题摆在面前。中国社会的发展能不能摆脱“中等收入陷阱”?中国能不能成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实现和谐的生态社会?这些问题,都在考验着怀有抱负的中青年思想者。
  
  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温“莫干山精神”也就显得更有价值。我们期许这一代的学人,能够以对时代负责的态度,研究真问题,探寻中国未来发展与进步的道路;也期许在发展的下一个阶段,市场环境能够更为良好,各类企业能够在公平的环境中同台竞争;我们期许学界中充满了自由争鸣的氛围,而不是“官本位”,不是所谓的“学霸”钳制着思想空间;我们还期许官学之间继续有良好的互动,让政府的决策能够从民间、从学界中汲取宝贵的智慧。
  
  重温“莫干山精神”,不是带着感伤的情绪怀念过去,而是着眼未来,以这样的精神来激荡起思想的交锋,来激励未来的改革事业。我们祝愿这次“莫干山会议”取得成功,为中国的进步贡献智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