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产经分析
陈道富:破垄断或是改革突破口
中国经济需要转制。转制的过程涉及原来的体系要破坏掉,形成新的体系。新的体系的形成一方面需要新的土壤,让新的体制有机会产生,另外一方面在新的体系还没有形成之前,不能将旧体制完全破坏掉,需要保持整个系统的相对稳定。
“虽然在经济领域从事了10年的研究工作,但我仍然觉得自己还未完全构架起自己的体系。”陈道富说。
1999年,厦门大学本科毕业之后,陈道富北上求学,归于著名经济学家夏斌门下。
科班出身的陈道富拿着在学校学习的理论套用在中国经济身上,但经常被老师“打击”。学校学习的理论都是归纳西方经济的运行规律,思想是可以的,但是结论没法套用到中国的实际中。跟着夏斌,陈道富学着把在学校学习的框框都打掉,重新建立自己的逻辑体系。
硕士毕业之后,陈道富前往人民银行总行研究生部攻读博士学位,他的导师是央行行长周小川。虽然1个学期只能听到周小川的两三堂课,但是站在实践最前沿的经验为陈道富打开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10年的研究生涯,陈道富总结道:对中国经济的研究者来说两点很重要,一是了解中国是怎么样的,二是学会用西方的方法来分析中国的东西。
在不断否定和重建的过程中,陈道富不再从概念到概念考虑中国经济问题,而是直接思考现实问题,去了解内在逻辑,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形成自己的框架。但这个过程很难也很漫长,只能用现实来验证自己的框架是否正确,只能错了就改。
陈道富一直坚持到各地调查,因为他相信只有调查才有发言权。近日,新京报记者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狭小办公室内采访了陈道富,此时他刚结束调研回京。
他认为,现在,中国经济又到了一个关键的转折期。大家都期待莫干山精神,因为那是一次创业的过程,是打破计划经济打破大一统的过程。在经历了30年高速发展后,中国经济期待着二次创业。
经济下行会触发结构调整加速
新京报:经济数据显示,三季度我国经济企稳,这轮经济调整和2008年有何不一样?
陈道富:2008年主要是受到外部的猛烈冲击,这次则是国内外双重因素的共同作用。首先,外部需求因为欧债危机持续反复,本以为新兴市场国家会保持相对独立对出口影响有限,但事实是出口下滑速度比大家想想得都要大。
其次,2008年危机时中国经济尚处于较为活跃的阶段,2008年上半年还在紧缩调控,而这一轮调整我国经济则处在下行阶段。
事实上,经过三四年的传导,2008年危机后出台的一系列刺激政策的积极效果在减弱,一些负面效果开始显现。与此同时房地产的宏观调控对投资、消费、财政收入的影响开始显现,政策的后遗症慢慢显现。
新京报:实质性的调整是指哪些?
陈道富:目前为止中国经济仅仅是一个流量上的调整。这具体表现为,实业投资的吸引力持续下降,企业较难找到新的投资机会,部分产能闲置。但尚未看见企业破产,也没看见大量企业资金链断裂,经济上的去产能和金融上的去杠杆还未充分展开。
近期经济指标间分歧加大,虽然在政府各种政策以及市场观望情绪中,出现一定的阶段底部特征,但经济增长的基础相当脆弱,市场信心严重不足。经济的持续下行或预期的变动,都可能进一步触发经济自我加速结构调整。
打“强心针”时还需配套其他改革
新京报:近期关于政府再出刺激政策的呼声渐起,你认为是否有必要?这种刺激政策是否会进一步加大杠杆?
陈道富:关键是中国需要什么?在当前情况下,大规模的政策刺激肯定能发挥作用,但是刺激政策的负面效果越来越大。
首先,过度需求政策不利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所需要的存量调整,反而会进一步加剧产能过剩,恶化原有结构失衡,产生挤出、通胀等不良后果。
其次,刺激政策也不足以真正激发社会主体的信心。刺激政策出台,短期内老百姓和企业可能感受到经济的改善,但是老百姓和企业对未来的预期非常有限。大家都在期待一种制度的变化,期待调整完之后经济的新一轮起飞。
如果是此时采取一些有效需求的激进改革,可能会发生周期性的调整,但是在没有结构性调整的背景下,反弹也会非常微弱。
新京报:刺激计划就是一剂强心针?
陈道富:简单的打强心针的政策是不够的,与此同时还需要配套其他的改革。
中国经济需要转制。转制的过程涉及原来的体系要破坏掉,形成新的体系。新的体系的形成一方面需要新的土壤,让新的体系有机会产生,另外一方面在新的体系还没有形成之前,不能将旧体系完全破坏掉,需要保持整个系统的相对稳定。
垄断行业改革是转制突破口
新京报:转制改革已成为市场共识,你也多次提到中国经济需要转制,你有什么具体的建议和方案?
陈道富:由于中国经济起步晚,有后发优势,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经济一直是“集中资源办大事”的跑马圈地扩张模式,包括政府金融机构、财税体制等,迅速把各个要素整合在一起做事,但是效率并不太兼顾。
这种高投入高产出的增长模式到今天负面效果逐渐累积。比如现在超发的货币导致的高房价,由此带来的房租上涨、商务成本和生活成本逐步上涨。如果按照这样的轨迹继续发展的话,难度会越来越大,成本也越来越高。
未来的增长机会在哪?需要更加精细化、提高效率、提高产业的集中度来加大分工、降低成本。提高劳动力的技能和工资、提升流程和管理、把不擅长的工种分配出去,分工合作之间的协调越来越多。中国经济需要进入成本节约、效率提升、分工深化的精细化发展新阶段。
结构调整的背后是发展机制的转变。转型往往伴随着动荡,是创造性破坏的过程,有“破”才能有“立”,有“立”才能真正“破”。
新京报:怎么“破”,又如何“立”?
陈道富:很多,这些改革千丝万缕,垄断行业的改革可能是破局的突破口。
对中国现在来说首先要做三件事。
一是,重新树立社会的信任度,特别是政府的公信力。纵观世界各国,政府的支出在整个国民支出的占比越来越大,但是政府支出的效率取决于公众的信任度。建立一个相互信任的体系,交易成本就降下来了。
二是,中国经济要经过充分的调整,只要有过两三年的调整,中国可能是最有潜力的经济体。美国还能更好吗?很难了。而中国依然可以通过变革创造无限潜力。 三是,通过某一件事统一实现这两个目标。
而打破行业垄断是可行的,打破垄断,特别是部分行政垄断,真正放开民间资本的不公平准入约束,正是启动市场化改革的突破口。让大家觉得正在沿正确的方向做事,更好的凝聚人心,以推动市场化的过程。
但并不是最根本的,最终的依然是制度的转变。
新京报:打破垄断就意味着破坏很多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分配。
陈道富:一开始还做不到打破所有的垄断部门,而且很多垄断行业确实是自然垄断,比如资源型的、通讯、电网。
但可以从局部破坏,选取其中的一个领域,比如三网融合,比如铁路交通领域,抓住一个部门引入竞争因素,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从哪里破坏、怎么破坏,这需要政府来设计和思考。破坏后新的体系成长后,就会产生新旧体制的不协调,这就需要政府引导。
政府应该发挥恰当的作用,其实大家都希望政府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但并不希望政府替代市场,特别是做既不该市场做也不该政府做的事,比如设租、寻租的事。
我国具备快速、稳健复苏条件
新京报:改革必然有阵痛,由此可能引发经济下行,为了追求短期的目标很可能改革就进行不下去。
陈道富:调整过程中,社会对经济的容忍度确实会出现下降,因此需要一个缓冲机制,让人们相信不会出现加速性的调整,而中国具备这个条件。
国际上其他国家由于掌握资源不多,在面临这种情况时都用了货币的方法,最后导致对内恶性通胀,对外货币贬值,债务上升,比如拉美。
中国除了有货币外,还有高储蓄,一方面可以转换为投资,另一方面还有外汇储备和中国的国有资本,这两个是实实在在的资源。
具体做法上,一方面可以通过减持国有资本等方式,构建有效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这是短时间内不引发较高通[微博]胀、提高社会结构承受经济下滑能力的方法之一。另一方面,通过外汇储备的运用,鼓励企业走出去,支持国际新兴市场国家加速工业化进程,客观上增加对我国的需求,主动构建适合我国需要的全球经济发展格局,平缓我国去产能和去杠杆的速度。
新京报:中国未来20年还能保持8%的GPD增速吗?
陈道富:中国经济有乐观的因素:一是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原来结构性力量还在,全球化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都还有动力。
二是中国的收入水平还可以激发消费市场,具备形成消费社会,特别是服务消费社会的初步条件。
三是与世界一起处于新周期启动前的孕育期。未来3-5年,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速可能在7%-8%左右。
悲观的方面,多年的高速发展后,中国的社会结构适应了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对经济低速增长的容忍度不高,特别是随着收入分配的恶化和社会矛盾的积累,整个社会对经济下行的承受能力下降。
另一方面,中国的潜力都需要通过一些机制的转化激发出来,靠原来的机制方法无法实现。
只有经历过充分的去产能化和去杠杆化调整,我国具备条件在世界中最先、最稳健复苏。但如果始终通过短期的需求政策,拒绝去产能化和去杠杆化的调整,经济的脆弱性将增加,经济滑向滞涨的可能性加大。
社会、政府和市场需统一看待
新京报:不少学者都提出,政府角色的转变是改革的关键点,你怎么看改革中的政府作用?
陈道富:未来需要将社会、政府和市场三者统一起来看,不能割裂地看问题了。
我认同市场化,市场化是大方向,让市场发挥基础性的作用,但同时要培育政府和社会的作用,因为市场解决不了所有问题。
追求经济效率的市场引发了不安定的社会,需要社会政策适应并弥补。社会需要为这种经济运行提供一个心灵的港湾。比如社保制度、比如医疗制度。
未来市场仍将是资源配置和社会运行的主体。但这种市场既需要政府为市场提供规则保护,又需要政府为市场失败者、弱势群体提供必要保护,转型期还需要政府为转型提供推力和动力。当前,我国“大婆婆、小政府”:政府管制、寻租、设租多,但合理规制、公共服务少。
此外,还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内在压力和动力、现有政府集中资源的能力,正确发挥政府职能,顺应并引导经济、社会转型,并在此过程中完成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执政效率是重中之重。这是“为别人做嫁衣”、“功成身退”的过程,既需要勇气和魄力,需要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更需要驾驭转型大局的能力。
同题问答
“改革要使阶层上下流动”
新京报:对于中国的诸多经济学人,你最为尊敬的是哪一位?
陈道富: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想法。在学生时代认同对西方经济学有见地的学者。到实际工作后,是要解决问题的,谁能把这个问题看透彻,谁能真正解决问题,就敬佩谁。现在越来越认同直接面对问题,有内在逻辑的学者。
新京报:2012年的经济运行到现在,当前的状况,是否有让你很意外的地方?为什么?
陈道富:出口市场的低迷。预计到今年出口会比较差,但下滑的速度比想象中快。
新京报:近期在市场层面,你认为哪一项改革最值得期待?
陈道富:收入分配改革。收入分配改革不应该只是简单的二次分配改革,要结合整个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解决收入分配的一个突破口就是创业,增加财产性收入。你有创业的能力,我给你足够的空间和支持配套措施,使得阶层能上下流动,收入分配才能在这个循环过程中得到优化。
不少劫富济贫的改革方法表面效果很快,但负面效果也很大。大家有意见都不是你富有,而是你怎么富有。如果大家机会平等,你能力比我强你比我多赚10倍我也认。
“虽然在经济领域从事了10年的研究工作,但我仍然觉得自己还未完全构架起自己的体系。”陈道富说。
1999年,厦门大学本科毕业之后,陈道富北上求学,归于著名经济学家夏斌门下。
科班出身的陈道富拿着在学校学习的理论套用在中国经济身上,但经常被老师“打击”。学校学习的理论都是归纳西方经济的运行规律,思想是可以的,但是结论没法套用到中国的实际中。跟着夏斌,陈道富学着把在学校学习的框框都打掉,重新建立自己的逻辑体系。
硕士毕业之后,陈道富前往人民银行总行研究生部攻读博士学位,他的导师是央行行长周小川。虽然1个学期只能听到周小川的两三堂课,但是站在实践最前沿的经验为陈道富打开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10年的研究生涯,陈道富总结道:对中国经济的研究者来说两点很重要,一是了解中国是怎么样的,二是学会用西方的方法来分析中国的东西。
在不断否定和重建的过程中,陈道富不再从概念到概念考虑中国经济问题,而是直接思考现实问题,去了解内在逻辑,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形成自己的框架。但这个过程很难也很漫长,只能用现实来验证自己的框架是否正确,只能错了就改。
陈道富一直坚持到各地调查,因为他相信只有调查才有发言权。近日,新京报记者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狭小办公室内采访了陈道富,此时他刚结束调研回京。
他认为,现在,中国经济又到了一个关键的转折期。大家都期待莫干山精神,因为那是一次创业的过程,是打破计划经济打破大一统的过程。在经历了30年高速发展后,中国经济期待着二次创业。
经济下行会触发结构调整加速
新京报:经济数据显示,三季度我国经济企稳,这轮经济调整和2008年有何不一样?
陈道富:2008年主要是受到外部的猛烈冲击,这次则是国内外双重因素的共同作用。首先,外部需求因为欧债危机持续反复,本以为新兴市场国家会保持相对独立对出口影响有限,但事实是出口下滑速度比大家想想得都要大。
其次,2008年危机时中国经济尚处于较为活跃的阶段,2008年上半年还在紧缩调控,而这一轮调整我国经济则处在下行阶段。
事实上,经过三四年的传导,2008年危机后出台的一系列刺激政策的积极效果在减弱,一些负面效果开始显现。与此同时房地产的宏观调控对投资、消费、财政收入的影响开始显现,政策的后遗症慢慢显现。
新京报:实质性的调整是指哪些?
陈道富:目前为止中国经济仅仅是一个流量上的调整。这具体表现为,实业投资的吸引力持续下降,企业较难找到新的投资机会,部分产能闲置。但尚未看见企业破产,也没看见大量企业资金链断裂,经济上的去产能和金融上的去杠杆还未充分展开。
近期经济指标间分歧加大,虽然在政府各种政策以及市场观望情绪中,出现一定的阶段底部特征,但经济增长的基础相当脆弱,市场信心严重不足。经济的持续下行或预期的变动,都可能进一步触发经济自我加速结构调整。
打“强心针”时还需配套其他改革
新京报:近期关于政府再出刺激政策的呼声渐起,你认为是否有必要?这种刺激政策是否会进一步加大杠杆?
陈道富:关键是中国需要什么?在当前情况下,大规模的政策刺激肯定能发挥作用,但是刺激政策的负面效果越来越大。
首先,过度需求政策不利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所需要的存量调整,反而会进一步加剧产能过剩,恶化原有结构失衡,产生挤出、通胀等不良后果。
其次,刺激政策也不足以真正激发社会主体的信心。刺激政策出台,短期内老百姓和企业可能感受到经济的改善,但是老百姓和企业对未来的预期非常有限。大家都在期待一种制度的变化,期待调整完之后经济的新一轮起飞。
如果是此时采取一些有效需求的激进改革,可能会发生周期性的调整,但是在没有结构性调整的背景下,反弹也会非常微弱。
新京报:刺激计划就是一剂强心针?
陈道富:简单的打强心针的政策是不够的,与此同时还需要配套其他的改革。
中国经济需要转制。转制的过程涉及原来的体系要破坏掉,形成新的体系。新的体系的形成一方面需要新的土壤,让新的体系有机会产生,另外一方面在新的体系还没有形成之前,不能将旧体系完全破坏掉,需要保持整个系统的相对稳定。
垄断行业改革是转制突破口
新京报:转制改革已成为市场共识,你也多次提到中国经济需要转制,你有什么具体的建议和方案?
陈道富:由于中国经济起步晚,有后发优势,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经济一直是“集中资源办大事”的跑马圈地扩张模式,包括政府金融机构、财税体制等,迅速把各个要素整合在一起做事,但是效率并不太兼顾。
这种高投入高产出的增长模式到今天负面效果逐渐累积。比如现在超发的货币导致的高房价,由此带来的房租上涨、商务成本和生活成本逐步上涨。如果按照这样的轨迹继续发展的话,难度会越来越大,成本也越来越高。
未来的增长机会在哪?需要更加精细化、提高效率、提高产业的集中度来加大分工、降低成本。提高劳动力的技能和工资、提升流程和管理、把不擅长的工种分配出去,分工合作之间的协调越来越多。中国经济需要进入成本节约、效率提升、分工深化的精细化发展新阶段。
结构调整的背后是发展机制的转变。转型往往伴随着动荡,是创造性破坏的过程,有“破”才能有“立”,有“立”才能真正“破”。
新京报:怎么“破”,又如何“立”?
陈道富:很多,这些改革千丝万缕,垄断行业的改革可能是破局的突破口。
对中国现在来说首先要做三件事。
一是,重新树立社会的信任度,特别是政府的公信力。纵观世界各国,政府的支出在整个国民支出的占比越来越大,但是政府支出的效率取决于公众的信任度。建立一个相互信任的体系,交易成本就降下来了。
二是,中国经济要经过充分的调整,只要有过两三年的调整,中国可能是最有潜力的经济体。美国还能更好吗?很难了。而中国依然可以通过变革创造无限潜力。 三是,通过某一件事统一实现这两个目标。
而打破行业垄断是可行的,打破垄断,特别是部分行政垄断,真正放开民间资本的不公平准入约束,正是启动市场化改革的突破口。让大家觉得正在沿正确的方向做事,更好的凝聚人心,以推动市场化的过程。
但并不是最根本的,最终的依然是制度的转变。
新京报:打破垄断就意味着破坏很多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分配。
陈道富:一开始还做不到打破所有的垄断部门,而且很多垄断行业确实是自然垄断,比如资源型的、通讯、电网。
但可以从局部破坏,选取其中的一个领域,比如三网融合,比如铁路交通领域,抓住一个部门引入竞争因素,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从哪里破坏、怎么破坏,这需要政府来设计和思考。破坏后新的体系成长后,就会产生新旧体制的不协调,这就需要政府引导。
政府应该发挥恰当的作用,其实大家都希望政府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但并不希望政府替代市场,特别是做既不该市场做也不该政府做的事,比如设租、寻租的事。
我国具备快速、稳健复苏条件
新京报:改革必然有阵痛,由此可能引发经济下行,为了追求短期的目标很可能改革就进行不下去。
陈道富:调整过程中,社会对经济的容忍度确实会出现下降,因此需要一个缓冲机制,让人们相信不会出现加速性的调整,而中国具备这个条件。
国际上其他国家由于掌握资源不多,在面临这种情况时都用了货币的方法,最后导致对内恶性通胀,对外货币贬值,债务上升,比如拉美。
中国除了有货币外,还有高储蓄,一方面可以转换为投资,另一方面还有外汇储备和中国的国有资本,这两个是实实在在的资源。
具体做法上,一方面可以通过减持国有资本等方式,构建有效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这是短时间内不引发较高通[微博]胀、提高社会结构承受经济下滑能力的方法之一。另一方面,通过外汇储备的运用,鼓励企业走出去,支持国际新兴市场国家加速工业化进程,客观上增加对我国的需求,主动构建适合我国需要的全球经济发展格局,平缓我国去产能和去杠杆的速度。
新京报:中国未来20年还能保持8%的GPD增速吗?
陈道富:中国经济有乐观的因素:一是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原来结构性力量还在,全球化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都还有动力。
二是中国的收入水平还可以激发消费市场,具备形成消费社会,特别是服务消费社会的初步条件。
三是与世界一起处于新周期启动前的孕育期。未来3-5年,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速可能在7%-8%左右。
悲观的方面,多年的高速发展后,中国的社会结构适应了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对经济低速增长的容忍度不高,特别是随着收入分配的恶化和社会矛盾的积累,整个社会对经济下行的承受能力下降。
另一方面,中国的潜力都需要通过一些机制的转化激发出来,靠原来的机制方法无法实现。
只有经历过充分的去产能化和去杠杆化调整,我国具备条件在世界中最先、最稳健复苏。但如果始终通过短期的需求政策,拒绝去产能化和去杠杆化的调整,经济的脆弱性将增加,经济滑向滞涨的可能性加大。
社会、政府和市场需统一看待
新京报:不少学者都提出,政府角色的转变是改革的关键点,你怎么看改革中的政府作用?
陈道富:未来需要将社会、政府和市场三者统一起来看,不能割裂地看问题了。
我认同市场化,市场化是大方向,让市场发挥基础性的作用,但同时要培育政府和社会的作用,因为市场解决不了所有问题。
追求经济效率的市场引发了不安定的社会,需要社会政策适应并弥补。社会需要为这种经济运行提供一个心灵的港湾。比如社保制度、比如医疗制度。
未来市场仍将是资源配置和社会运行的主体。但这种市场既需要政府为市场提供规则保护,又需要政府为市场失败者、弱势群体提供必要保护,转型期还需要政府为转型提供推力和动力。当前,我国“大婆婆、小政府”:政府管制、寻租、设租多,但合理规制、公共服务少。
此外,还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内在压力和动力、现有政府集中资源的能力,正确发挥政府职能,顺应并引导经济、社会转型,并在此过程中完成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执政效率是重中之重。这是“为别人做嫁衣”、“功成身退”的过程,既需要勇气和魄力,需要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更需要驾驭转型大局的能力。
同题问答
“改革要使阶层上下流动”
新京报:对于中国的诸多经济学人,你最为尊敬的是哪一位?
陈道富: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想法。在学生时代认同对西方经济学有见地的学者。到实际工作后,是要解决问题的,谁能把这个问题看透彻,谁能真正解决问题,就敬佩谁。现在越来越认同直接面对问题,有内在逻辑的学者。
新京报:2012年的经济运行到现在,当前的状况,是否有让你很意外的地方?为什么?
陈道富:出口市场的低迷。预计到今年出口会比较差,但下滑的速度比想象中快。
新京报:近期在市场层面,你认为哪一项改革最值得期待?
陈道富:收入分配改革。收入分配改革不应该只是简单的二次分配改革,要结合整个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解决收入分配的一个突破口就是创业,增加财产性收入。你有创业的能力,我给你足够的空间和支持配套措施,使得阶层能上下流动,收入分配才能在这个循环过程中得到优化。
不少劫富济贫的改革方法表面效果很快,但负面效果也很大。大家有意见都不是你富有,而是你怎么富有。如果大家机会平等,你能力比我强你比我多赚10倍我也认。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