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结构变化带来我国服装行业“集约化”发展模式
来源:中国纺织报 | 发布日期:2012-03-07
2011年的服装行业遭遇了比金融危机更大的失望,全年各项经济指标“高开低走,增幅逐月放缓”,全年服装出口数量同比下降1.1%,内销在“涨价”中日显颓势,最终由于冬天来得太晚、春节来得太早而在低位收官,套牢了内销品牌年末翻身的全部希望。
为了棉花价格大幅波动的滞后效应以及后续连锁反应带来的原辅料成本高企,为了消化高预期下的劳动力成本跳涨,“终端涨价”成为2011年度无法回避的关键词,并成为内销、出口、质效数据保持靓丽的“脂粉”。
年初的高预期、贯穿全年的疯狂涨价、年末的惨淡收场,其影响为2012年服装行业的发展前路埋下了一颗如不小心就会引爆的炸弹——库存。库存会发酵,上游的库存已经开始发酵,转化为供货难度和资金承受难度转嫁到服装行业身上;下游渠道库存也会发酵,转化为更大的提货难度和资金压力。而这只是2012年服装行业可能遇到的诸多问题之一。
“内外交困”已是不争的事实。需求如同产业的“水源”,内需和外需双双疲软难免令人担忧,但相对而言内需市场近在眼前,不像国际市场那么遥远,于是很多外销型企业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艰苦漫长的转内销之路。
两个水源,两种水质,到底哪个更解渴?我们该如何取舍?客观分析不难发现,外需和内需的两头水源都有各自的问题,但也都仍然存在着拓展的空间和可行的机会。
近几年,内需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聚光灯下格外醒目,迅速成为“没有争议”的产业发展主动力,但是外需被排挤出场了吗?内需真的能够取代外需吗?
我国服装产业曾高度依赖出口,但是发展的推动力却从出口的一只手快速地加上了内需的另一只手,显然近几年内需的力量会继续快速增加,直至最终稳定。
就目前来看,我国的人均购买力并不强。从服装消费能力的角度,综合美、欧、日、中国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将所有“人”折合成“具有相同购买力的中国人”(姑且称之为单位消费人口)来看,美国的单位消费人口相当于中国的近2.3倍,欧盟单位消费人口相当于中国的2.6倍,日本人口也拥有相当于中国80%的单位消费人口。当然,中国正在快速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只是我们要做一个较长的时间准备。
对于中国市场,我们拥有地缘、文化、传承,甚至血缘的优势,长期来说,这些软性的、感性的优势是无法替代的。全球市场则不同,我们的全部优势都可能成为其他国家的优势,国际市场“易放难收”。是否可以这样简单地评述当前的两头水源——外需是基础,内需是增长点,前者需要维护、修复,后者需要补给、给力。
如此看来,外需和内需的两头水源都有解渴功能,自断水源是愚蠢的,两头均运用到炉火纯青是高难度的。俯视全景,内省自身,如何取舍还需因企制宜。
外需订单转移集聚爆发 转内仍然充满机会
|
出口数量与金额增幅逐月回落 据海关统计,2011年1~12月,我国累计完成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1532.19亿美元,同比增长18.34%;出口数量为292.23亿件,同比下降1.10%;出口单价4.3美元/件,同比提高20.11%。其中,针织服装出口801.68亿美元,同比增长20.17%,出口数量为207.65亿件,同比下降0.43%;梭织服装出口630.77亿美元,同比增长16.02%,出口数量为84.62亿件,同比下降2.71%。 2011年,我国服装出口数量与金额增幅均呈现逐月回落态势。全年服装出口数量同比增幅较2010年增幅大幅下滑了14.82个百分点,特别是9~12月连续出现负增长,其中,10月和11月同比下降超过10%。尽管出口金额在出口单价提升作用下保持正增长,但增幅自10月以后均低于10%。全年出口平均单价增幅持续攀升,同比增长20.11%,较2010年同期提高14.51个百分点,但同样呈现增幅逐月下降趋势,12月份出口价格增长幅度已回落至11%。但“涨价”显然仍然是出口金额提升的主要动力。 美国、欧盟、日本月度服装零售情况 三类出口竞争国未显绝对优势 欧、美、日三大传统出口市场的月度消费基本稳定,增幅波动并不剧烈,欧盟服装消费情形最差,下滑明显,但振荡区间仍维持在上下5%以内。传统出口大国、新兴竞争国和区位优势国三种类型的出口竞争国的表现并没有显出哪一方的绝对优势。 服装是一种市场需求弹性相对比较小的零售商品,需求数量短期内波动具有可预见性和延续性,但需求结构和需求倾向会发生一定变化。这一倾向使得“订单转移”似乎一夜之间席卷了整个中国服装出口加工业。
2、“订单转移”没有想象中可怕 “订单转移”究竟有多可怕?2011年或许区位优势国赢得了更明显的发展机会,但他们在出口总量中不足20%的占比,使得一时间对我国服装出口加工业构不成巨大威胁。我们目前最强大的对手是集中在东南亚地区的新兴的快速膨胀的产能,可是我国积淀了30年的产业及产业链基础是不可能在短期内被替代的,尽管东南亚竞争国或许正处在最好的时候,但罗马毕竟不是一天建成的。 这倒是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在我国加工成本高企的现在和未来,我们的出口竞争优势是什么?需要保持的是什么?需要改变的是什么? 欧盟、美国进口各国服装金额当月同比 3、“效率优势”取代“成本优势” 劳动生产率涨幅高于工资涨幅 国际分工的经济学理论中有两个重要的要素:价格和效率,绝对的价格差会带来分工的进账,而相对的效率差同样会带来绝对的分工优势。 也就是说,尽管我国服装加工业受困于劳动力、原辅材料的刚性和快速上升,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法提高单位成本投入的单位产出,只要单位产出的增长高于单位投入的增长,就获得了效率优势。就目前的劳动力成本上升问题来分析:劳动生产率的涨幅高于工资涨幅,支付出去的“额外”工资就获得了更大的“额外”回报,通过数字转化到账面上,将会获得相对的“价格”优势。 国际化是多元化和全方位的概念 如果仅仅看投入产出比的话,我们不妨进一步放开想象,让我们投入更低的手段很多,其中一个就是国际化——打造国际供应链。国际资源为我所用或许会有部分利益的输出,但只要结果是更大利益的回收即可。 如果我们的产业只能将风险、成本进行体内循环,结果病灶永远都是在自身发作,而通过体外循环将压力疏导出去不失为明智。国际化是多元化的、最终是全方位的,它可以是供给国际化、渠道国际化、研发国际化、品牌国际化、人才国际化等。 出口是人与人的交往,其间,直击情感软肋的软性因素常常反客为主,比如:省心省力的服务、过人的眼光、可靠的人品等。这些软实力构成了我们在国际供应链中的定位,我们可以是追随者,亦可成为组织者甚至领导者。 4、“结构调整”赢得新增水源 出口价值相对较高的产品比重增加 2011年我国服装出口金额增长主要靠“涨价”,出口产品结构调整也悄然进行。2011年出口金额增幅超过平均增幅的出口产品平均出口单价为5.05美元/件套,平均出口数量和金额增幅分别为7.70%和31.77%;而出口金额增幅低于平均增幅的出口产品平均单价为4.01美元/件套,平均出口数量和金额增幅分别为-5.74%和18.32%。 2011年出口单价高于平均出口单价的产品平均单价为6.86美元/件套,平均出口数量和金额增幅分别为0.48%和18.76%;而出口单价低于平均单价的出口产品平均单价为2.06美元/件套,平均出口数量和金额增幅分别为-3.69%和13.62%,明显低于单价较高的产品出口增幅。总体来看,出口价值相对较高的产品出口比重在增加,产品结构调整对出口金额保持正增长起到了一定作用。 对新兴市场出口增幅大于传统市场 2011年1~12月,我国内地对欧盟、美国、日本、我国香港服装出口金额持续增长,出口金额同比分别增长 20.16%、11.75%、19.44%、3.55%。这些传统市场的出口金额为994.33亿美元,占全国服装总出口的64.90%,同比增加16.14%,拉动服装出口10.67个百分点。对拉丁美洲、非洲、东盟、俄罗斯这些新兴市场的出口总金额为245.31亿美元,占全国服装出口总额的16.01%,同比增长29.25%,拉动服装出口4.29个百分点。 同时,2011年1~12月,我国内地对欧盟、美国、我国香港服装出口数量均有下降,对日本的出口数量增长仅0.26%。这些传统市场的出口数量为169.34亿件,占全国服装总出口数量的57.95%,同比下降4.74%。对拉丁美洲、非洲、东盟、俄罗斯这些新兴市场的出口总数量为61.62亿件,占全国服装出口总量的21.09%,同比增长7.87%。对新兴市场出口增长幅度明显大于传统市场。 内需——表面风光危机暗藏行业运行质效蒙上阴影 5、“涨价”粉饰内销数据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1~12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1225.8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7.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3%),比三季度加快0.1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84609亿元,同比增长22.9%;服装类商品零售额7955亿元,同比增长24.2%,占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总额9.4%。服装消费增幅2009年3月以来一直好于消费品整体消费增幅。2011年我国服装类商品零售总额超过1.4万亿元。 商务部重点监测的3000家零售企业销售额数据显示11月份服饰消费稳定增长。2011年11月份服饰类商品销售额同比增长14.9%,增速比10月份提升2.0个百分点,其中,服装销售额同比增长15.4%,比10月份提升2.8个百分点,服装国内需求比较稳定。 根据中华商业信息中心统计,2011年1~10月全国重点大型零售商业服装销售金额、数量和平均价格分别同比增长了22.96%。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1年1~11月全国服装类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回升至101.7,衣着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回升至102.0,11月单月衣着类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5%。服装出厂价格也创历史新高,1~11月衣着类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4.3%,比2010年底提高5.3个百分点,11月单月衣着类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3.8%。根据中华商业信息中心统计,1~10月全国重点大型零售商业服装销售平均价格分别同比有17.07%的涨幅。 6、产业链双向连锁反应凸显 价格增幅和销售数量增幅空隙拉大 “中国服装价格普遍高于同类欧美服装价格”在2011年饱受诟病,不仅仅是国际品牌在中国价高货旧,就连很多中国品牌本身价格也高得令人咋舌。这也许真的是国际服装界不甚理解的事,首先,中国服装品牌怎么敢随随便便动用“价格”这个市场反应活性极高且一旦失利就很难收拾残局的战略因子;其次,中国服装市场怎么能够接受如此惊人的涨价速度,消费者怎么能够在如此高的价格面前无动于衷。 从商务部统计的3000家重点零售企业服装销售价格与数量中,可以看到戏剧性的一幕:2011年以前价格增幅和销售数量增幅曲线算得上是平行,而2011年以后,特别是6月份以后,它们像喇叭口一样偏离开来,销售额增幅2011年振荡下行。在高价面前,消费者终于选择了集体背叛。 当然,也不能一切归因于“涨价”,迟来的冬天和早到的春节,极大地缩短了全年服装销售价值量重头戏“冬装”的表演时间。冬装多少是靠天吃饭,销售时段和气候变化对冬装销售几乎是决定性的,例如2008年雪灾那年严冬,很多品牌多年无人问津的过时库存都被一扫而空。 新开工项目增幅趋缓显示投资乏力 内需疲软必然对应着供给疲软,只是相互作用并相互产生滞后效应。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1年1~12月我国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服装产量254.20亿件,同比增长8.14%,增幅同比下降8.76个百分点,且始终呈现下滑趋势。 同时,行业投资趋紧,新开工项目数增速放缓。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1年1~12月我国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际完成投资2072.80亿元,同比增长41.63%,比2010年底增幅提高8.67个百分点,施工项目、新开工项目和竣工项目个数同比分别增加10.58%、7.05%和22.85%。尽管服装行业完成投资的增幅在全部工业中十分醒目,但新开工项目这个先行指数增幅看得出服装行业后继投资热度并不太高。 PMI滞后效应预示市场前景阴晴不定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2012年1月全国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50.5。其中,纺织、服装行业PMI环比降幅分别为6.4%与4.3%。服装行业PMI仍然维持在53.5的高位,而纺织行业PMI跌至36.7,同比下降7.1%,逼近2009年金融危机的28.7的历史低点。如果这组数据说明服装行业眼下一片光明,那么只要想想纺织行业的“采购经理人”正是下游服装行业的话,大概也就很难乐观到底了。 近年来纺织行业PMI和服装行业PMI走势 7、“库存”最终发酵成资金压力 2011年内需“前高后低”造成的一个重大隐患就是“库存”。库存问题目前还不显著是因为这些库存正在以渠道库存的形式滞留在服装行业的下游——商业领域,也就是经销商手中。但是渠道是品牌企业的一根命脉,卖不掉的东西终究是压着现金的包袱。2012年,内销企业很可能面临两头受压的窘境,一头是来自供应链上游纺织行业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来自于下游经销行业的订货量缩减、应收款增加以及经销商领域要求回收或削减库存、要求品牌企业斥资于渠道维护等带来的巨大存货和资金压力。 近年来纺织行业和服装行业库存情况 2011年内销市场出现明显的调整迹象,外销转内销、批发转零售、低端转高端等导致竞争者数量继续增加。且竞争已不再流于品牌与品牌之间,电子商务的高速膨胀甚至造成了不同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此外,国际二三线品牌的密集进入、国际大众品牌渠道下沉的加速也必然会加剧市场竞争。 8、“集约化”发展路径明朗 供需变化和供需平衡最终体现在行业绩效上。2011年,国家统计局对规模以上的统计范围从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提高到2000万元,可以说是规模以上数据保持乐观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市场化程度很高、竞争规模庞大的产业,马太效应在服装行业早已显出,优质的产业资源早已因循“效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原则向优势企业聚集。我国约有10万家服装企业,其中1万家为在统的规模以上企业。 2011年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绩效表现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2011年我国规模以上服装企业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实现了27.19%、27.33%和32.92%的高增长,行业平均毛利率、利润率分别达到16.30%和6.17%,分别比2010年同期提高2.53%和4.39%,总资产贡献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比2010年同期提高5.19%和6.55%,而三费比例为8.01%,同比下降4.70%。 2011年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运行质效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2011年1~11月,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数同比增加了5.38%,劳动生产率约提高了20.8%,一定程度上消化了劳动用工成本的上涨。 尽管规模以上企业完成经济运行指标情况不错,但下行压力却不容忽视。工业总产值增幅的下降势必牵动其他指标增幅的回落。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主营业务收入增幅和利润增幅双双持续回落,尽管利润增幅仍然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幅,但利润增幅的下行势头却更猛一些。2012年,大多数企业都不约而同地调低了企业营销增幅计划,“维稳”至少已经成为2012年上半年服装行业运行的主基调。 我国服装行业“星系化”发展迹象比较明显,众多中小微企业分不同层级、不同分工地围绕在某个大型产业集团周围,或松散或紧密地成为这一个大型产业集团的一部分或者某项业务的一部分。2012年产业集约化、资本化、财团化发展等新的发展模式或将更加明显,并将带动行业洗牌的加速。 |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